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象冕的意思、象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象冕的解釋

皇帝納後,朝諸侯時所戴的一種禮帽。《隋書·禮儀志六》:“ 後周 設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享先皇、加元服,納後、朝諸侯,則象衣象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象冕”是古代中國皇帝在特定禮儀場合佩戴的一種禮帽,其含義和用途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定義
    象冕(拼音:xiàng miǎn)是皇帝在納後(迎娶皇後)和朝諸侯(接見諸侯)等重要儀式中佩戴的禮帽。它屬于古代帝王服飾體系的一部分,象征皇權與禮制的莊嚴。

  2. 曆史背景與出處
    根據《隋書·禮儀志六》記載,後周(北周)設有司服官,負責管理皇帝的十二種禮服。其中,象冕與象衣搭配使用,用于祭祀先皇、加元服(成年禮)、納後及朝見諸侯等場合。

  3. 字義解析

    • 象:原指大象,後引申為象征、禮儀裝飾,可能與禮帽上的紋飾或材質相關。
    • 冕:古代帝王、諸侯的禮帽,宋代後專指帝王的冠冕。
  4. 文化意義
    象冕不僅是服飾,更是皇權合法性與等級制度的體現。其使用場合均涉及國家重大典禮,突顯皇權的至高無上與禮法規範。

如需進一步了解象冕的形制或演變,可參考《隋書》等史料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象冕(xiàng miǎn)的意思

象冕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君主或神明所戴的由羽毛等裝飾物組成的冠狀頭飾。在古代社會中,象冕通常象征權威和尊貴。

拆分部首和筆畫

象冕的部首是⺧(與“像”字的部首相同),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象冕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象箸之什》中的《象箸》一篇。在古代,君王戴象冕被認為是尊貴的象征,象徵著「王」的地位、資格和法彙,用以标志君主的威權。

象冕的繁體寫法

象冕的繁體寫法為「象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象冕的寫法為「相冕」,其中的“相”字和現代的“象”字相同。

例句

1. 君王戴着華麗的象冕,顯得威風凜凜。

2. 神明頭上戴着五彩斑斓的象冕,莊嚴肅穆。

組詞

象樣、象征、冕服、冠冕堂皇。

近義詞

冠冕、冕、冠。

反義詞

平民、庶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