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為期三月的喪服。 宋 劉斧 《青瑣高議後集·汾陽王郭子儀》:“公後有大功,累加尚父,女適公侯,男尚公主,門下吏俱為卿相,僕使建節者數人,居家三百口,二十年無緦麻服, 唐 室第一人也。”《清史稿·禮志十二》:“ 順治 三年,定喪服制,列圖於律,頒行中外。 道光 四年,增輯《大清通禮》,所載冠、服、絰、屨,多沿前代舊制。制服五……曰緦麻服,細白布,絰帶同,素屨無飾。”參見“ 緦麻 ”。
缌麻服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于關系較遠的親屬去世時穿戴。以下是詳細解釋:
缌麻服是用細熟麻布制成的喪服,服期為三個月。其名稱中“缌”指精細麻布,“麻”指材質,“服”即喪服()。
材質與形制
采用最輕薄的細麻布制作,質地比大功、小功等喪服更精細()。
服喪期限
穿戴時間最短,僅需三個月()。
適用親屬範圍
缌麻服屬于“五服制度”中的第五等,與斬衰(三年)、齊衰(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共同構成中國古代區分親屬關系的禮儀體系()。通過喪服等級體現“親疏有别”的社會倫理()。
作為五服制度中最輕的一級,缌麻服既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哀悼儀式,又避免了過度消耗社會資源,反映了古代禮制中“哀而不傷”的平衡理念()。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典籍記載,如需查看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青瑣高議》《清史稿》等原始出處。
《缌麻服》是一個成語,形容人穿着破爛不堪的衣服。在《論語·鄉黨篇》中有相關記載,“髡他缌麻,終日言不可則”。
拆分《缌麻服》可以得到:缌(細線)+ 麻(一種植物的纖維)+ 服(穿着的衣物)。
《缌麻服》共有14個筆畫: 缌(5畫)+ 麻(11畫)+ 服(8畫)。
繁體字中的《缌麻服》為《緦麻服》。
在古代,缌的寫法為虒,麻的寫法為蔴,服的寫法為衭。因此,古時候漢字寫法為《虒蔴衭》。
他身上穿着的衣服破爛不堪,簡直像個《缌麻服》。
缌衣(指質地細薄的衣服)、缌麻紗(用細麻纖維織成的紗線)。
破爛衣服、衣衫褴褛、襤褸不齊、穿舊衣服。
錦衣玉服、華麗衣物、整潔衣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