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相見恨晚的意思、相見恨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相見恨晚的解釋

(1) [regret not to have known sb. before] 形容一見如故、意氣相投,隻恨相見太晚

隻樂得貴興手舞足蹈,相見恨晚。——《九命奇冤》

(2) 也作“相見之晚”

甯南以為相見之晚,使參相密。——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詳細解釋

隻恨相見得太晚。形容一見如故,意氣極其相投。語本《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花城》1981年增刊第4期:“ 吳非 發現,逗趣地:‘怎麼樣, 黎小姐 ,有沒有相見恨晚的意思?’”亦作“ 相逢恨晚 ”。 宋 吳儆 《念奴嬌》詞:“相逢恨晚,人誰道,早有輕離輕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相見恨晚”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初次見面就感到彼此投緣,遺憾未能早相識。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兩人初次相見便覺得意氣相投、情誼深厚,為沒有更早結識對方而感到遺憾。常用于表達對知音或知己的珍惜之情,如“兩人一見如故,不禁感歎相見恨晚”。


2.曆史出處

成語源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漢武帝召見主父偃、徐樂、嚴安三人時說道:“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你們為何不早些來?我們相見太遲了!)。


3.語法與用法


4.近義詞與反義詞


5.文化内涵

成語反映了中國文化中對“知音難覓”的感慨,強調人際交往中緣分與時機的重要性,常用于文學或日常表達深厚的情誼與遺憾。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用法,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相見恨晚

《相見恨晚》是一個成語,表示為人們在相遇之後非常後悔沒有早一點相遇。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對于錯過機會、錯過良緣或錯過更好的時機而感到非常遺憾和後悔。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相見恨晚》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相”、“見”、“恨”和“晚”四個部分。其中,“相”字的部首為“目”(眼),總計5畫;“見”字的部首為“見”,總計7畫;“恨”字的部首為“心”,總計9畫;“晚”字的部首為“日”,總計12畫。

來源與繁體

《相見恨晚》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小說《西遊記》。在小說中,唐僧師徒四人走到半途時遇到了八戒認識的一個老朋友,但是由于誤會,雙方都沒有意識到對方的身份,因此錯過了難得的重逢機會,于是八戒便自言自語說了“相見恨晚”。

在繁體字中,“相見恨晚”将“晚”字改寫為“晩”,其他字體和簡體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不過,《相見恨晚》這個成語在古時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的寫法基本相同。

例句

1. 我們上大學時才相遇,真是相見恨晚。

2. 如果我們早一點結識,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真是相見恨晚。

組詞

相逢、相遇、相識、見面、恨、遺憾、晚

近義詞

遺憾之情、懊悔不已、後悔莫及

反義詞

相見即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