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gret not to have known sb. before] 形容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只恨相见太晚
只乐得贵兴手舞足蹈,相见恨晚。——《九命奇冤》
(2) 也作“相见之晚”
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相密。——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语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花城》1981年增刊第4期:“ 吴非 发现,逗趣地:‘怎么样, 黎小姐 ,有没有相见恨晚的意思?’”亦作“ 相逢恨晚 ”。 宋 吴儆 《念奴娇》词:“相逢恨晚,人谁道,早有轻离轻折。”
“相见恨晚”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初次见面就感到彼此投缘,遗憾未能早相识。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两人初次相见便觉得意气相投、情谊深厚,为没有更早结识对方而感到遗憾。常用于表达对知音或知己的珍惜之情,如“两人一见如故,不禁感叹相见恨晚”。
成语源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汉武帝召见主父偃、徐乐、严安三人时说道:“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你们为何不早些来?我们相见太迟了!)。
成语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强调人际交往中缘分与时机的重要性,常用于文学或日常表达深厚的情谊与遗憾。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故事或用法,可参考《史记》原文或权威词典。
《相见恨晚》是一个成语,表示为人们在相遇之后非常后悔没有早一点相遇。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对于错过机会、错过良缘或错过更好的时机而感到非常遗憾和后悔。
《相见恨晚》这个成语可以拆分为“相”、“见”、“恨”和“晚”四个部分。其中,“相”字的部首为“目”(眼),总计5画;“见”字的部首为“见”,总计7画;“恨”字的部首为“心”,总计9画;“晚”字的部首为“日”,总计12画。
《相见恨晚》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小说《西游记》。在小说中,唐僧师徒四人走到半途时遇到了八戒认识的一个老朋友,但是由于误会,双方都没有意识到对方的身份,因此错过了难得的重逢机会,于是八戒便自言自语说了“相见恨晚”。
在繁体字中,“相见恨晚”将“晚”字改写为“晩”,其他字体和简体一样。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差异。不过,《相见恨晚》这个成语在古时的汉字写法和现代的写法基本相同。
1. 我们上大学时才相遇,真是相见恨晚。
2. 如果我们早一点结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真是相见恨晚。
相逢、相遇、相识、见面、恨、遗憾、晚
遗憾之情、懊悔不已、后悔莫及
相见即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