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懇激切。《舊唐書·李渤傳》:“ 絳 等能率禦史諫官論列於朝,有懇激事君之體。” 宋 蘇舜欽 《上範希文書》:“而閣下誤有聽采,将引猥瑣,置於左右……是以上犯盛意,懇激避辭者,蓋在此也。”
“懇激”是一個漢語詞語,由“懇”(誠懇)和“激”(激切)組合而成,表示态度既真誠又強烈。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言辭或行為既充滿誠懇,又帶有急切的情感,常用于表達忠告、谏言時的真摯态度。例如《舊唐書》中記載官員谏言時“有懇激事君之體”,即體現其既懇切又激昂的進谏風格。
詞素解析
文獻用例
宋代蘇舜欽在《上範希文書》中提到“懇激避辭者”,形容因言辭懇切激烈而主動避讓的情境。唐代《舊唐書·李渤傳》也用該詞描述官員谏言的風格。
語境應用
多用于正式或書面場景,如古代臣子勸谏君主、文人表達立場等,強調情感真摯與表達力度的結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發音(kěn jī)或繁體字(懇激),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懇激》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kěn jī"。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和"水"。"心"表示與情感、内心有關,而"水"表示液體或水流。所以,《懇激》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用真誠的情感去感動或沖動對方。
在《懇激》這個詞中,它的部首及筆畫拆分如下:
《懇激》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最早出現在《左傳》中,但并不是那時候的意思。在古代,漢字的意義經常會發生變化。後來,《懇激》逐漸演變成了用真誠的情感感動他人,引起共鳴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懇激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懇激》在古代是以篆書體寫的。篆書體是古代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結構比較簡潔,筆畫較多。當時,《懇激》是由20多畫組成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懇激》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詞語:
總之,懇激是一個表達真誠情感,感動他人的詞語,它的含義源自古代,經曆了演變和發展,并在現代漢語中得以常用。通過懇激的表達,人們可以傳遞真誠的情感,增進彼此的理解與信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