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牲體的意思、牲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牲體的解釋

古時供祭祀用的犧牲的軀體。《周禮·天官·外饔》:“外饔,掌外祭祀之割亨,共其脯脩刑膴,陳其鼎俎,實之牲體魚臘,凡賓客之飱饔,饗食之事,亦如之。”《禮記·燕義》:“俎豆牲體薦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金史·禮志二》:“﹝諸太祝﹞從祭神州地祇以下,并以俎載牲體,并取黍稷飯爵酒,各由其陛降壇。”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牲體左右胖升載分合上》:“凡牲體有左右胖,由鑊實鼎曰升,由鼎實俎曰載。有用全體者,有用右胖左胖者。大約牲專用於一人,則實全體;分用於衆人,則以右體為貴,而左體次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牲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祭祀活動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牲體(拼音:shēng tǐ)指古代祭祀時使用的犧牲(祭品)的軀體。這裡的“牲”特指用于祭祀的家畜(如牛、羊、豬等),而“體”指動物的軀體部分。

古代文獻依據

  1. 《周禮·天官·外饔》記載:“外饔掌外祭祀之割亨,共其脯脩刑膴,陳其鼎俎,實之牲體魚臘。”說明祭祀時需将牲體與其他祭品一同陳列。
  2. 《禮記·燕義》提到:“俎豆牲體薦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表明牲體的使用規格與等級制度相關。

具體用法

補充說明

“牲”在《說文解字》中被定義為“牛完全”,即祭祀需用完整的牛,後泛指祭祀用的家畜。而“體”在此語境中強調祭品的物理形态。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和權威字書,反映了“牲體”在古代禮儀中的具體應用與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牲體的意思

牲體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名詞,用來形容動物的身體或遺體。

拆分部首和筆畫

牲體的部首是牛,總筆畫數為11。

來源

牲體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在《說文解字》中,牲體被解釋為牲畜的身體。

繁體

繁體字“牲體”中的“體”是對“體”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牲體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牲體被寫作“⺧身”。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

例句

1. 這隻獅子的牲體非常強壯。

2. 農民割下牲體的部分,用于食用。

組詞

1. 牲畜: 指養殖或用于犧牲的動物。

2. 牲口: 指家畜,如牛、馬、羊等。

3. 牲畜市場: 養殖動物買賣的市場。

近義詞

動物、獸體

反義詞

人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