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孔子 四處奔走,席不暇暖之事。 唐 岑參 《西蜀旅舍春歎寄朝中故人呈狄評事》詩:“早須歸天階,不能安 孔 席。”參見“ 孔席不暖 ”。
“孔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孔子周遊列國、推行儒學的經曆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拼音:kǒng xí
注音:ㄎㄨㄥˇ ㄒㄧˊ
解釋:指孔子為傳播思想而四處奔走,以至于“席不暇暖”(連坐席都來不及坐暖)的典故,形容人忙于事業、無暇安居的狀态。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岑參的《西蜀旅舍春歎寄朝中故人呈狄評事》:“早須歸天階,不能安孔席。” 這裡的“孔席”借孔子奔波之态,表達詩人對自身漂泊境遇的感慨。
典故源自《淮南子·修務訓》中“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的記載,将孔子與墨子并提,突顯先賢為理想不辭辛勞的精神。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例如評價曆史人物勤勉奉獻時,可稱其“有孔席之風”。需注意語境適配,避免口語化濫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淮南子》原文或唐代詩詞集。
《孔席》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孔子背叛和放棄妻妾,盡情享受各種美食、美酒以及舞女的生活。
《孔席》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子”字的“子”部,右邊的是“席”字的“巾”部。
它的總筆畫數是15個。
《孔席》最早出現在清代紀曉岚所撰寫的《草堂雅集》一書中,用以描述孔子對于享受人生樂趣的态度和行為。
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文獻中,孔席有着不同的寫法,例如:“孔習”、“孔係”等。
這些古代寫法是根據不同地區的書寫習慣和個人風格而有所變化。
他整天隻知道孔席,不務正業。
孔情(指孔子對情感的理解和處理方式)、孔廟(指孔子所建的廟宇)、孔學(指孔子的學說和思想)等。
近義詞:放蕩、逸樂、縱情
反義詞:克己、節欲、抑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