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繫辭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物之望。”後以“識微”指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本質和發展趨向。 漢 劉向 《說苑·雜言》:“故 箕子 棄國而佯狂, 範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過 去君弟而更姓,皆見遠識微而仁,能去富勢以避萌生之禍者也。” 明 張綸 《林泉隨筆》:“蓋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盛衰無常,吉兇靡定,非識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啟超 《過渡時代論》五:“今世識微之士,謂 俄羅斯 将達於彼岸之時不遠矣。”
識微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深度的複合詞,由“識”(shí)與“微”(wēi)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洞察事物細微的征兆或本質。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與應用角度詳細解析: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識微”指能察覺、認識事物隱微的苗頭或精微的道理。
“識” 在此意為認識、覺察;“微” 指細微、隱微之處,引申為事物發展的初始迹象或内在本質。
例:《易經·系辭下》有“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其中“見幾”即與“識微”相通,強調預見先機的能力。
儒家與道家思想均重視“微”的觀察。如《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強調對無形之物的體悟;《中庸》提出“緻廣大而盡精微”,要求認知需兼顧宏觀與微觀。
唐宋文獻中,“識微”多用于贊許明察秋毫的智慧。如《舊唐書·魏徵傳》評其“識鑒精通”,即包含對事理細微處的判斷力。
指對事物本質或發展趨勢的敏銳把握,如:
“識微見遠” —— 從細微迹象預見長遠變化。
形容決策者防患于未然的能力,如:
《孫子兵法》中“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強調超越表象的洞察力。
(注:因平台限制無法提供外部鍊接,以上文獻為學界通用權威版本,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原文。)
“識微”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hí wēi,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觀察事物的細微迹象,預知其本質和發展趨勢。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或擴展解釋,可參考《周易》原文或相關注釋。
八股式寶胄逼逼剝剝鬓毛不過意采菽産母痨鈔錄揣想呆老漢得過電熛定金哆唆恩深義重富面百城更踐溝壑顧頭不顧尾翰林韓香好乖淮陰行貛貛剪绺賤奴跏婆唧唧咕咕寄名靜青浸洽酒地花天開房間空幻庫簿勞生落後來慢戾粘糊糊疲顇披肩绮樓寝繁親妮卻霜軟叽叽散策扇誘十襲豎宦四鬥五方索性檀郎謝女髫秀往哲悟理想兒詳約消委狹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