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繫辭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物之望。”後以“識微”指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本質和發展趨向。 漢 劉向 《說苑·雜言》:“故 箕子 棄國而佯狂, 範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過 去君弟而更姓,皆見遠識微而仁,能去富勢以避萌生之禍者也。” 明 張綸 《林泉隨筆》:“蓋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盛衰無常,吉兇靡定,非識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啟超 《過渡時代論》五:“今世識微之士,謂 俄羅斯 将達於彼岸之時不遠矣。”
“識微”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hí wēi,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觀察事物的細微迹象,預知其本質和發展趨勢。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或擴展解釋,可參考《周易》原文或相關注釋。
《識微》是一個詞,意思是能夠識别微小的細節,察覺到微妙的變化。
《識微》這個詞的部首是言字旁,表示與語言相關。它總共有10個筆畫。
《識微》這個詞在《莊子·内篇》中有出現,原文是“始有識微之目”。
《識微》的繁體字形為「識微」。
在古代,識微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有時候會使用「識」字的變體,例如「識」的上面加上「言」字旁,意味着與語言有關的微妙變化。
1. 他是一個善于識微的觀察家,總能發現别人忽略的細節。
2.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需要識微的眼光才能解決。
1. 識微研究
2. 追求識微
3. 識微能力
1. 察微
2. 觀微
3. 辨微
1. 不識一微
2. 不知所微
3. 不分輕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