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怅然失意貌。《論語·微子》:“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邢昺 疏:“憮,失意貌。”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将軍於是憮然失望而有媿色,自以德薄,深用咎悔。” 唐 陳鴻 《長恨歌傳》:“妃既出,上憮然。” 清 趙翼 《即事》詩:“即事一憮然,感此日易昃。”
(2).驚愕貌。《後漢書·文苑傳下·祢衡》:“時 衡 出,還見之,開省未周,因毀以抵地。 表 憮然為駭。” 李賢 注:“憮然,怪之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鴉頭》:“ 趙 戲之曰:‘君倘垂意,當作冰斧。’ 王 憮然曰:‘此念所不敢存。’” 何垠 注:“憮,怪驚之辭。”
“怃然”是一個文言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怅然失意貌
表示内心失落、迷茫的狀态。例如《論語·微子》中記載孔子“怃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此處的“怃然”體現了孔子因理想受挫而産生的怅惘之情。
驚愕貌
形容因突發狀況而表現出的驚訝或錯愕。如《後漢紀·靈帝紀下》中“将軍憮然失望而有媿色”,這裡的“怃然”暗含對事态突變的震驚。
失望之态
可引申為對結果不如預期的無奈與遺憾。例如“怃然歎息”多用于描述因現實與期望不符而流露的消極情緒。
使用提示:該詞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現代口語中幾乎不用。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其側重含義,避免望文生義。
怃然(wǔ rán)是一個表示憂愁、煩惱、失望的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心”字旁,右邊是“勿”字旁,共計五筆。
怃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憮然」,但現代漢字簡化後采用了「怃然」的形式。
在古代漢字中,「憮」字并不常見,很少出現在古代文獻和碑銘中。後來,在漢字的簡化過程中,「憮然」被改寫為現在的「怃然」。
他聽到那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後,整個人怃然不樂。
怃然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不同的詞語,如「怃然若失」(形容心神迷茫,喪失方向感)、「怃然不悅」(形容心情低落、不快樂)等。
怃然的近義詞包括:憂思、懊喪、愁悶、憂憤等。
怃然的反義詞包括:喜悅、歡快、愉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