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職的意思、散職的詳細解釋
散職的解釋
[sinecure] 閑散的職務
散職無拘束
詳細解釋
閑散的官職。《南史·後妃傳序》:“及 齊高帝 建元 元年,有司奏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 唐 白居易 《早春獨遊曲江》詩:“散職無羈束,羸驂少送迎。”《新唐書·李適之傳》:“ 適之 懼不自安,乃上宰政求散職,以太子少保罷,欣然自以為免禍。”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卷一:“ 景隆 三年八月,令特進佩魚。散職佩魚自此始也。”
詞語分解
- 散的解釋 散 à 分開,由聚集而分離:分散。解散。渙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給:散布。散發(?)。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悶(坣 )。 解雇:他幹的不好,讓那家飯店給散了。 集聚 散 ǎ 沒有約束,
- 職的解釋 職 (職) í 管理某種事務,分(坣 )内應做的事:職業。職務。職守。職權。天職。盡職。 執行事務所處的一定地位:職工。職位。職員。職稱。以身殉職。 舊時公文用語,下屬對上司的自稱:卑職。職當奉命。
網絡擴展解釋
“散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職體系中的特定類型。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sǎn zhí(三聲,非“sàn zhí”)
- 注音:ㄙㄢˇ ㄓˊ
- 含義:指閑散的官職或職務,通常沒有實際政務或權力,可能僅作為名譽性職位存在。
2.曆史背景與文獻引用
- 起源:最早見于《南史·後妃傳序》,記載南朝齊高帝時期“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
- 唐代用例:白居易在《早春獨遊曲江》中寫道:“散職無羁束,羸骖少送迎”,體現散職的自由閑適特點。
- 政治避嫌:《新唐書·李適之傳》提到官員因畏懼權鬥而“求散職”,說明散職有時是官員退居避禍的選擇。
3.特點分析
- 無實權:如清代戴梓因發明火器僅被授“翰林院侍講”這一散職,後遭流放,可見其缺乏實際影響力。
- 自由度較高:散職官員通常不受嚴格政務約束,如白居易詩中描述的“無羁束”狀态。
- 等級差異:不同朝代散職地位不一,可能從低級官職到高階虛銜均有涵蓋。
4.相關延伸
- 近義詞:虛職、閑職、冗官。
- 反義詞:要職、實職、重臣。
“散職”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虛實結合的職位設置,既有安置人員或避嫌的作用,也可能成為人才未被重用的體現。如需更多文獻例句,可參考《南史》《新唐書》等史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散職》是什麼意思
《散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解職、辭職,指某人主動或被迫離開原有職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散職》的拆分部首為攴(pū)字旁。
《散職》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字
《散職》源自于漢代的文字,最初寫作「散職」,後來演變為現在的「散職」。
在繁體字中,「散職」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散職」的寫法有時會稍有不同,如「散職」。
例句
1. 由于工作壓力過大,他決定散職,尋找新的職業。
2. 這位經理經曆了一次散職,但很快又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組詞
1. 散工:指零散的工作。
2. 散漫:形容人懶散、不嚴謹。
3. 散亂:形容事物無序、雜亂。
近義詞
解職、辭職、離職
反義詞
就職、任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