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詞。猶言無功而得。 唐 李峤 《為李景谌讓天官尚書表》:“顧斯政本,實總國彜,豈臣庸愚所堪屍忝。” 唐 賈至 《為韋相讓豳國公表》:“屍忝厚祿,竊位多時。”
“屍忝”是一個古代漢語謙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由“屍”(象征無功受祿)和“忝”(表示慚愧)組合而成,字面指“無功而受祿,感到羞恥”。多用于自謙場合,如官員上表辭讓職位或榮譽時,表達對自身能力不足的慚愧。
文獻例證
唐代文獻中可見具體用例: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官場文書或正式自述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其近義表達可參考“忝列門牆”“忝居其位”等含“忝”字的謙辭。
注意區分
需與“屍位素餐”(占位不做事)區别:“屍忝”強調受之有愧的心理,而“屍位素餐”側重行為上的不作為。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及曆史文獻用例,完整引文可查閱《全唐文》等古籍。
《屍忝》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指悔恨自己的敬重不及,感到自己對對方不夠恭敬。這個詞通常用于形容感到有愧于對方。
《屍忝》這個詞的部首是“屍”,表示屍體或者死亡。它的拼音是“shī”。《屍忝》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
《屍忝》的字義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漢字字典中,可見其流傳已久。
繁體字“屍忝”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明顯的差别。
在古代,有時候《屍忝》的寫法會略有變化。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将“屍”變為“屍”,将“忝”變為“祂”。
1. 他感到屍忝之情,因為沒有盡到幫助父親的責任。
2. 在老師面前,他感到屍忝無比,下不了台。
屍忝(shī tiǎn):表示悔恨自己對他人的不恭敬之情。
屍位素餐:指在職位上卻沒有實際的工作,白白占着資源與待遇。
忏悔:表示為自己的過錯而感到懊悔和悔恨。
恭敬有加:表示對他人尊重有禮,毫不敷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