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香火田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固始汗 既以 卫藏 为 达6*赖 、 班禪 香火地,留其长子 鄂齐尔汗 辖其众,次子 达賚*********台吉 佐之。”《清史稿·食货志一》:“当 蒙古 生息寖盛时,於地之不妨牧者垦之,曰牧地,又有租地、养赡地、香火地,皆自种自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香火地汉语 快速查询。
“香火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香火地”同“香火田”,指为宗教场所(如寺庙、庵堂)提供供奉和供养的专用田地或土地。这类土地的收入通常用于维持宗教活动、供养僧侣或维护庙宇。
清代文献: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提到,固始汗将卫藏地区作为达赖、班禅的“香火地”,并派子孙管理。
《清史稿·食货志一》记载,清代蒙古地区有“牧地”“租地”“香火地”等分类,表明此类土地的官方划分。
实际用例:
如“临潼县龙凤山北极宫香火地九亩,无粮”(出自造句示例),说明其作为免税供养田地的性质。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描述宗教场所的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在研究传统文化、宗教制度时见到。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圣武记》《清史稿》等原始资料。
《香火地》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民间信仰的场所。香火是指人们在祭祀神明或者拜祖宗时所燃烧的香,地则指地方或者场所。因此,《香火地》就是指供奉神明或者祖宗的地方。
《香火地》的字非常简单,它由3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香”字的“香部”、“火”字的“火部”和“地”字的“土部”。它们的笔画分别是9画、4画和8画。
《香火地》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习俗。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会在家中某个特定的地方供奉神明或者祖宗,用以祈求平安、祥和和好运。这个地方通常会点燃香火,并且需要定期祭拜和照料。后来,“香火地”这个词被引申为任何供奉神明或者祖宗的地方。
繁体字“香火地”与简体字写法相同,没有差异。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些汉字和现代写法略有区别。然而,《香火地》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和现代写法几乎相同,没有特别的变化。
1. 村民们聚集在山脚下的香火地,一起祭拜神明。
2. 那座古庙是此地最热闹的香火地,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朝拜者。
3. 她将祖辈的照片和骨灰放置在殿堂的香火地上,表示对祖宗的敬意。
1. 香炉:放置香火的器具。
2. 祭拜:向神明或者祖宗表示敬意。
3. 神庙:供奉神明的庙宇。
庙宇、寺庙、祭坛。
普通场所、平常地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