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圖的意思、步辇圖的詳細解釋
步辇圖的解釋
中國畫。唐代閻立本作。今存此畫一說為宋摹本。絹本長卷。設色。畫卷表現松贊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派使節晉見唐太宗。人物分兩組,左邊宮廷禮官、吐蕃使節、譯員,三人拱手而立。右邊九位宮女執翟扇、華蓋,擡着上坐唐太宗的步辇簇擁而行。人物神情生動,色彩對比鮮明。
詞語分解
- 步的解釋 步 ù 行走:步兵。步行(妌 )。徒步。信步。閑步。固步自封。望而卻步。 踏着别人的足迹走,追隨:步韻。步其後塵。步武前賢。 行走時兩腳的距離:步伐。步測。寸步難行。 事情進行的程式、階段、程度:步驟
網絡擴展解釋
《步辇圖》是中國唐代的一幅重要曆史人物畫,現藏于故宮博物院,被列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步辇圖》由唐代畫家閻立本創作(部分争議認為可能為隋代展子虔所作,但主流觀點歸于閻立本)。作品以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場景為核心,記錄了貞觀十五年(641年)松贊幹布派遣祿東贊赴長安求娶文成公主的曆史事件,是漢藏民族友好交流的重要見證。
2.畫面内容與特點
- 構圖:畫面分為左右兩組人物。左側為吐蕃使臣祿東贊、唐朝禮官和譯員,三人肅立拱手;右側為唐太宗坐于步辇(一種無輪、由宮女擡行的坐榻)之上,九名宮女執扇、華蓋簇擁。
- 藝術手法:采用傳統工筆重彩,人物比例上唐太宗被刻意放大以突顯帝王威嚴,宮女身形纖弱形成對比。設色鮮明,服飾細節(如祿東贊的聯珠紋長袍)體現唐代與吐蕃的文化特征。
- “步辇”釋義:原指帶輪的車,秦代後演變為由人力擡行的坐具,故名“步辇”。
3.曆史與藝術價值
- 該畫不僅記錄唐蕃和親的重大事件,還通過服飾、儀态等細節反映了初唐的禮儀制度與民族關系。
- 作為早期人物畫的代表,其線條簡勁、設色濃重的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兼具史料與審美價值。
4.争議與現狀
現存版本被部分學者認為是宋代摹本,但仍保留了唐代繪畫的精髓。畫作尺寸為129.6厘米×38.5厘米,絹本設色,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如需進一步了解畫面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故宮博物院官網或相關藝術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步辇圖(bù niǎn tú)是指古代帝王行幸時所乘坐的華麗車辇的圖像。下面将按照要求逐一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步辇圖的部首是辵(chuò)和車(chē),其中辶是邊行的意思,車是指車輛。步辇圖共有16個筆畫。
【來源】
步辇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這些圖像往往用于描繪帝王出巡的場景,展現其威嚴和富麗堂皇的形象。
【繁體】
步輦圖是步辇圖的繁體字寫法。在繁體字中,将“辇”字的下部增加了一點,增加了一絲華麗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步辇圖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辶辇圖。不過在古代的文字中,有些字形與現代的有所不同,比如“辇”字在古代寫作“軜”,字體也更為古樸。
【例句】
1. 他喜歡收集古代繪畫,其中最珍貴的一幅是一幅精美的步辇圖。
2. 這幅步辇圖生動地展示了古代皇帝的威嚴和神聖。
【組詞】
步伐、行囊、車馬、圖案等都與步辇圖有關。
【近義詞】
禦駕親征圖、行幸圖可以視為步辇圖的近義詞。
【反義詞】
步兵圖、戰車圖可視為步辇圖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