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求忠出孝的意思、求忠出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求忠出孝的解釋

謂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語本《後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 孔子 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南朝 梁元帝 《上忠臣傳表》:“資父事君,實曰嚴敬,求忠出孝,義兼臣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求忠出孝”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要尋求忠臣,應從孝子之家尋找。它深刻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忠孝一體”“移孝作忠”的倫理觀念。以下從詞典釋義和出處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1. 釋義與内涵

    “求忠出孝”的字面意思是“尋求忠臣,出自孝子(之門)”。它強調:

    • 孝是忠的基礎:在家能恪盡孝道、侍奉父母的人,通常具備忠誠、盡責、仁愛的品德。
    • 忠是孝的延伸:對父母的孝心可以自然地推及到對君主(或國家、職責)的忠誠。
    • 選才标準:古代選拔官員(忠臣)時,往往将是否孝順父母作為重要的考察依據,認為孝子更有可能成為忠臣。

      這一觀念源于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鍊條,認為家庭倫理(孝)是社會政治倫理(忠)的根基。

  2. 出處與經典論述

    “求忠出孝”的直接思想源頭可追溯至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的《後漢書·韋彪傳》。其中記載了韋彪向漢章帝的上書:

    “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韋彪在此引用了孔子(或儒家經典)的觀點,明确指出選拔賢能(忠臣)應以孝行為首要标準,尋找忠臣必須到孝子家中去尋訪。這句話成為“求忠出孝”最經典的出處和诠釋。

  3. 儒家經典的支持

    這一思想在儒家核心經典中亦有體現:

    • 《孝經·開宗明義章》提出:“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将侍奉君主(忠)視為孝道的中間階段和重要體現。
    • 《論語·學而》中,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強調了孝悌是仁德之本,能孝悌者自然不易犯上作亂,隱含了孝通向忠的邏輯。

      這些論述共同構成了“求忠出孝”的理論基礎,說明孝道與忠誠在儒家倫理體系中的緊密聯繫。

  4. 曆史影響與現代意義

    “求忠出孝”的觀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如漢代的“舉孝廉”),并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标準。它體現了:

    • 家國同構:家庭倫理與國家治理被視為同構體,家庭是國家的縮影。
    • 道德連續性:個人品德(尤其是孝)具有從私域(家庭)向公域(國家)延伸的連續性。

      在現代社會,雖然其具體的選才方式已不適用,但其蘊含的“重視家庭倫理教育”、“個人品德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等思想,仍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90). 漢語大詞典 (電子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義參考)
  2. (南朝宋) 範晔. 後漢書·卷二十六·韋彪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始出處)
  3.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論語·學而第一. (儒家經典依據)
  4. 龔抗雲. (2012). 中華孝文化概論. 湖南大學出版社. (曆史影響與現代意義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求忠出孝”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尋求忠臣應從孝子中選擇,強調忠與孝的内在聯繫。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出處與背景


用法與示例

  1. 語境: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讨論中,強調忠孝的關聯性。例如:“資父事君,實曰嚴敬,求忠出孝,義兼臣子。”(南朝梁元帝《上忠臣傳表》)
  2. 現代意義:可引申為“個人品德是社會責任的基礎”,但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學術分析。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原文語境,可參考漢典或《後漢書》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闇僞白首同歸敝力逋峭誠心赤羽赤珠崇着純綿次舍蹿躂黛慘彈無虛發登戾東邊凍寒怼怒凡惡放還廢頓蜚遯服假撫鞠福庭工遲勾釘廣文漢虜恒準畫計荒怠黃姑女婚冠鹄企互為表裡假婦人雞毛文書金明覺關曠莽練材潦潮鈴閣攏邊迷合奶腥難勝尼師壇騎白鹿仁誼三蒼燒劫麝香褐歲杪透索偉度羨道項背小祖宗析精剖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