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充實糧倉。《後漢書·樊宏傳論》:“分地以用天道,實廪以崇禮節。”《南齊書·崔祖思傳》:“籍稅以厚國,國虛民貧;廣田以實廪,國富民贍。” 唐 劉禹錫 《賀赦表》:“恤刑已責,實廪蠲徭。”
(2).指正額廪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監生選正官》:“近年準貢事起,初猶以實廪,十年科舉三次者加納,既而甫補廪,未科舉者亦濫觴矣。”
"實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釋義可分為以下兩方面:
充實糧倉(核心本義)
該含義源于“實”的充實之意與“廪”(lǐn,官辦糧倉)的組合,指通過儲備糧食增強國家物資基礎。例如:
指代正額廪生(明清引申義)
明清時期,“廪生”指享受官府錢糧補助的生員,而“實廪”特指正式在冊的廪生名額。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記載,實廪生需滿足“十年科舉三次”等嚴格條件,後因政策放寬逐漸失去門檻。
補充說明:
“廪”字本義為糧倉(甲骨文象形結構為證),後衍生出官府供給糧食的動詞用法。其讀音為lǐn,吳方言中可能讀作入聲lin。
實廪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實指的是真實、真實性,廪指的是官方供給的糧倉、倉庫。實廪可以理解為真實的糧倉或真實供給的糧食。
實廪的部首是⻁(頁部),由22個筆畫組成。
實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最早出現在《聊複齋筆談》等文獻中。在繁體字中,實廪的寫法為「實廩」。
在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中,實廪以「寺」字作為旁符,上面為「實」字,下面是「廩」字,整體形狀更加繁複。
1. 作為官員,他有責任确保實廪的安全和糧食供給的充足。
2. 真實的實廪是民衆的福利所在。
3. 監督實廪的運作是官府的重要職責之一。
實廪可以與其他詞彙結合形成新的詞語,如實廪制度、實廪官、實廪糧食等。
實廪的近義詞有實糧、實倉等,意思相似但用法稍有不同。
實廪的反義詞是虛廪,意味着虛假的糧倉或供給,與實廪形成鮮明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