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漉汔的意思、漉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漉汔的解釋

使幹涸竭盡。 晉 葛洪 《抱樸子·金丹》:“不肯求問養生之法,自欲割削之,煎熬之,憔悴之,漉汔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漉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漉汔(拼音:lù qì)指使幹涸竭盡,即通過外力讓某物(如液體或資源)完全枯竭。這一含義在晉代葛洪的《抱樸子·金丹》中有明确用例:“自欲割削之,煎熬之,憔悴之,漉汔之”。

引申含義

  1. 詞源分析:

    • 漉:本義為“過濾、滲出液體”,如《戰國策·楚策》中“漉汁灑地”;也可指“使幹涸”,如“漉池”(使池水枯竭)。
    • 汔:意為“接近完成”或“竭盡”,如《詩經》中“民亦勞止,汔于小康”。
    • 兩字組合後,強調通過人為幹預使某物徹底耗盡。
  2. 語境差異:

    •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漉汔”可形容“水流清澈”,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

使用場景

“漉汔”的核心含義是強制性的枯竭過程,需結合古文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抱樸子》原文或漢典對“漉”的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漉汔

漉汔(lù qì),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漉”是一個由水字旁和鹿的古體組成的漢字,而“汔”則是由水字旁和乞的古體組成的漢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

漉:水字旁(氵)+ 鹿的古體(鹿)= 氺+ 鹿, 共13畫

汔:水字旁(氵)+ 乞的古體(乞)= 氺+ 乞, 共7畫

來源:

《漉汔》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散文,該篇散文通過描寫冬天的橫江之景,表達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時光流轉的思考。

繁體:

繁體字中的“漉汔”仍然保持着相同的意思和拆分部首,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漉汔”這個詞的含義并未改變。在古時候,字形可能稍有變化,但基本上仍然是由相應的部首和筆畫組成的。

例句:

1. 細雨紛紛,滴水之聲充斥耳畔,漉汔的水珠從楊柳枝頭滑落下來。

2. 寒冬之際,江面上漉汔之冰潔白如玉,宛如大自然的藝術品。

組詞:

1. 漉竹(lù zhú):指将好竹子的渣滓過漉掉。

2. 汔水(qì shuǐ):指水的流動聲音。

近義詞:

1. 清澈:指水質幹淨透明。

2. 澄澈:形容水清澈至極。

反義詞:

渾濁:形容水質混濁不清。

總結:

漉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用于描述清澈的水質或水的聲音。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漉(氺+ 鹿,共13畫)和汔(氺+ 乞,共7畫)。該詞源于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散文作品,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繁體字形式保持相同的意思和部首。漉汔的例句有助于進一步理解該詞的使用場景。此外,還有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與漉汔相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