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垂旒與黈纩為飾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視聽。 南朝 梁 任昉 《為蕭揚州薦士表》:“伏惟陛下道隱旒纊,信充符璽。” 唐 歐陽詹 《吊漢武帝文》:“愛深宮秘殿者,可以垂旒纊;好青山緑水者,可以栖江湖。” 清 顧炎武 《京師作》詩:“其内廓乾清,至尊儼旒纊。”
(2).借稱帝王。 唐 李尚一 《開業寺碑》:“遂能上聞旒纊,光動絲綸。”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送劉恭父趨朝》詞:“旒纊釋南顧,戈甲濯銀潢。”
“旒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帝王或與其相關的象征物,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典文集如《昭明文選》等。
《旒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古代官員佩戴的衣帽飾物。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日并纟,總共包含了11個筆畫。
《旒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樂制度。在古代,官員佩戴不同形狀和顔色的衣帽飾物可以展示其不同的官階和身份。旒纩就是這些衣帽飾物的總稱。
在繁體字中,旒纩使用「旒續」來表示。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旒纩的古代寫法為「㠯穛」,其中㠯表示頭發披散的樣子,穛表示衣帽。這種寫法是早期漢字的一種變體樣式。
1. 古代官員佩戴的旒纩,彰顯了其高貴的身份和地位。
2. 在古代,佩戴旒纩是官員們的特權之一。
旒風、纩纓、簪纓、赤纩、黃纩
冠帶、帽纓、權冠、冠服
平庸、普通、無裝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