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clude difficulties and solve dispute] 原指給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現指調解糾紛
夫國有諸侯之事,而能端委束帶,與賓客重,以排難解紛,徇國家之急。——宋· 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
戰國 時, 秦 圍 趙 邯鄲 急, 魏 使 辛垣衍 勸 趙 尊 秦 為帝。 魯仲連 以大義責 衍 。 秦 将聞之,為之退兵五十裡。適 魏 兵救 趙 , 邯鄲 圍解。 趙 欲封 仲連 , 仲連 辭曰:“所貴於天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見《戰國策·趙策三》、《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後因以“排難解紛”指為人排除危難或調解糾紛。《舊唐書·張濬傳》:“若能此際排難解紛,陳師鞠旅,共誅盜賊,迎奉鑾輿,則富貴功名,指掌可取。”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書》:“天下有事,凡能擔當開拓,排難解紛,惟其才耳。” 明 楊儀 《李姬傳》:“﹝ 李嘉謨 ﹞能謙恭下士,排難解紛,以全善類。” 清 李漁 《意中緣·設計》:“況且排難解紛是我輩的常事,何足為奇!” 葉聖陶 《倪煥之》二二:“ 蔣如冰 出任鄉董已有四年,忙的是給人家排難解紛,到城裡開會,訪問某人某人那些事。”亦作“ 排患解紛 ”。 唐 崔知賢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詩 明 孫慎行 序:“遺形卻立,終希獨善之資;排患解紛,未洽隨時之義。” 清 吳偉業 《柳敬亭傳》:“其善用權譎,為人排患解紛率類此。”
排難解紛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原指替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現多指在矛盾雙方之間調解争執。該成語強調以主動介入的方式平息争端,既有消除實際困難的含義,也包含調和人際關系的智慧。
二、曆史出處
三、用法特點
四、近義與反義
五、應用示例
此成語既可用于日常生活調解,也可延伸至國際外交等宏觀場景,體現化解沖突的積極态度。
《排難解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解決紛争和困難的問題。
《排難解紛》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手紮」,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排難解紛》最早出現在《淮南子》一書中,作者是東漢末年的學者劉安。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排除障礙、化解糾紛的含義。
《排難解紛》(pái nán jiě fēn)是《排難解紛》的繁體字寫法,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排難解紛》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比如「紛」字在古時候有時候會寫成「紛」,但意義都是相同的。
他以智慧和耐心成功地排難解紛。
排難、解紛、排除障礙、解決困難
調解紛争、化解矛盾、化解糾紛
制造沖突、加劇矛盾、激化紛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