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軌躅的意思、軌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軌躅的解釋

(1).車輪輾過之痕迹。《文選·左思<蜀都賦>》:“外則軌躅八達,裡閈對出。” 劉良 注:“軌,車也。躅,迹也。” 唐 杜甫 《陪章留後惠義寺餞嘉州崔都督赴州》詩:“出塵閟軌躅,畢景遺炎蒸。”

(2).喻法則,規範。《漢書·叙傳上》:“伏 周 孔 之軌躅,馳 顔 閔 之極摯。”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誠升隆之盛緻,三五之軌躅也。”

(3).指舊軌故迹。《舊唐書·文苑傳上·謝偃》:“故使曲者亂直,邪者疑正,改華服以就胡,變雅音而入 鄭 ,雖往古之軌躅,亦當今之龜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軌躅(guǐ zh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積澱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本義溯源 “軌”指車輪碾軋的痕迹,“躅”意為足迹或行迹,二字組合後最初表示車轍與足迹的具象疊加,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道路痕迹的記載。《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在《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中即有“車騎軌躅”的用法,形容車馬往來頻繁的印記。

二、引申義發展 隨着詞義演變,“軌躅”逐漸抽象化為規範、法則的象征。《現代漢語詞典》特别強調其引申義,認為該詞可喻指前賢确立的行為準則或學術規範,如唐代韓愈《進學解》中“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即隱含對既定軌躅的遵循。

三、文化語義融合 在文學修辭層面,“軌躅”常被賦予雙重意象:既承載着物理空間的行迹記錄,又具備精神層面的規範價值。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通過分析“躅”字的篆書結構,揭示其蘊含的“遵循既有路徑”文化心理,這種造字思維強化了“軌躅”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軌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ǐ zhú,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車輪的痕迹
    指車輛行駛後留下的軌迹。例如《文選·左思〈蜀都賦〉》中“外則軌躅八達,裡閈對出”,劉良注“軌,車也;躅,迹也”。唐代杜甫詩“出塵閟軌躅,畢景遺炎蒸”也以此義入句。

  2. 法則與規範
    引申為前人留下的準則或行為規範。如《漢書·叙傳上》提到“伏周孔之軌躅”,指遵循周公、孔子的道德典範。

  3. 舊有的傳統或遺迹
    指曆史遺留的舊制或事迹。《舊唐書·文苑傳》中“雖往古之軌躅,亦當今之龜鏡”即強調以古為鑒。

二、字義分解

三、用法與文獻例證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古典文獻。例如《魏都賦》中“不睹皇輿之軌躅”暗喻帝王治國之道,體現其抽象引申義的運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鄙讷捕影拿風才策燦爛輝煌參贊大臣長法纏頭裹腦抽簪醇質次舍當途倒戈卸甲刀繩雕亡釣舟定向天線地隱惡呼方床反悔風景攝影分星撥兩夫容好去架挂嘉淑家小饑棘津渚考極廉訪使梁鴦連利廉良菱角米家山募征格内恕瓯駱跑龍套偏才巧兒跷躍親獻秋汛散屦山高水低贍缛深中笃行體韻僞托文火物範蕪昧汙樽抔飲顯表向中賢疆縣試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