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鄭玄 箋:“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原指聲音與氣味。後以“聲臭”喻名聲或形迹。 唐 元稹 《沂國公魏博德政碑》:“銘之戒之,以永聲臭。” 宋 儲泳 《祛疑說·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無形迹之可見,聲臭之可求,謂之有則不可。”一說,聲,通“ 馨 ”。聲臭,為馨臭。《詩·大雅·文王》“無聲無臭” 清 馬瑞辰 通釋:“聲當為馨之叚借,聲與馨均從殸得聲,故經傳或通借。”參見“ 聲香 ”。
“聲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原始出處
源自《詩經·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鄭玄箋注:“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這裡“聲”指聲音,“臭”(xiù)指氣味,合指感官可感知的聲與味。
引申義
後逐漸脫離字面意義,引申為名聲或形迹。如唐代元稹《沂國公魏博德政碑》中“以永聲臭”,意為使功名永存。
總結來看,“聲臭”既保留了“聲與味”的本義,又在文學中抽象化為對名聲、存在痕迹的隱喻。
《聲臭》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拆分成“聲”和“臭”兩個部分。其中,“聲”常指聲音、音響,表示聲音的發出或傳遞;“臭”指惡臭、氣味不好,表示一種不良的氣味。因此,《聲臭》可理解為指聲音中透露出的一種不悅人的氣味或感覺。
《聲臭》的部首是“口”,表示與口有關的事物。它由12畫組成,其中“聲”為5畫,而“臭”為7畫。
《聲臭》源自《荀子·解蔽》篇,篇中寫到:“聲者,色之介也;色者,聲之外也;是聲色者,臭之為至者。”這句話意味着聲音能夠透出氣味,從而比喻出有些人在言談中透露出的不悅人的氣味。在繁體字中,《聲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聲臭的寫法稍有不同。聲的古字形為“呈”,強調口中發出的聲音;臭的古字形為“㐬”,強調一種氣味不悅人的感覺。可以看出,古時候對聲音和氣味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字義基本上保持一緻。
例句1:他說話的聲音雖然悅耳,但卻帶有一股讓人感到不舒服的聲臭。
例句2:他的笑聲總是帶着一股讓人無法忍受的聲臭。
組詞:聲音、聲響、臭味、臭氣。
近義詞:聲聞(指傳聞、消息)、聲澤(指好的聲音)、臭氣相投(指彼此志趣相投)。
反義詞:聲美(指美妙的聲音)、香氣(指愉悅的氣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