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聲臭的意思、聲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聲臭的解釋

《詩·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鄭玄 箋:“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原指聲音與氣味。後以“聲臭”喻名聲或形迹。 唐 元稹 《沂國公魏博德政碑》:“銘之戒之,以永聲臭。” 宋 儲泳 《祛疑說·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無形迹之可見,聲臭之可求,謂之有則不可。”一說,聲,通“ 馨 ”。聲臭,為馨臭。《詩·大雅·文王》“無聲無臭” 清 馬瑞辰 通釋:“聲當為馨之叚借,聲與馨均從殸得聲,故經傳或通借。”參見“ 聲香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聲臭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字源與文獻用例解析。從構詞法來看,“聲”指聲音、聲響,“臭”古通“嗅”,表氣味,合指“聲音與氣味”,後引申為事物的蹤迹或存在迹象。這一用法可見于《詩經·大雅·文王》中“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漢代鄭玄注疏稱“聲臭猶蹤迹也”,指天道運行隱微難察的狀态。

在漢語發展過程中,“聲臭”逐漸演變為哲學與文學語境中的抽象概念。例如,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引用“聲臭俱泯”形容至德者的境界,強調超越感官感知的形而上學特性。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指出:“臭者,氣也。聲與臭皆物之可見可聞者,合言則概指形迹。”

現代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聲音與氣味,比喻事物的痕迹”,并标注其多用于否定句式,如“無聲無臭”形容湮沒無聞的狀态。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說明,該詞在先秦典籍中已具備雙重含義,既指具體感官體驗,也指抽象存在表征。

網絡擴展解釋

“聲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演變

  1. 原始出處
    源自《詩經·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鄭玄箋注:“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這裡“聲”指聲音,“臭”(xiù)指氣味,合指感官可感知的聲與味。

  2. 引申義
    後逐漸脫離字面意義,引申為名聲或形迹。如唐代元稹《沂國公魏博德政碑》中“以永聲臭”,意為使功名永存。

二、讀音與通假

三、應用與示例

總結來看,“聲臭”既保留了“聲與味”的本義,又在文學中抽象化為對名聲、存在痕迹的隱喻。

别人正在浏覽...

礙塞逼不得已弊壞不測之淵齒位抽水站怵息大禍臨頭單丁禱禳得毋地漿東幸繁累瘋鬧豐堂馮文炳富驕複聽剛材搞花樣根底鬼洞鼓進皇士回軒翦屠解字九壁機晤犒饫客地跨欄賽跑苦覓良農斂迹戀情荦荦大者旅帆妙足明目張膽密契密使坶野納善虐魃前好器實诎強人徒日以繼夜繩纓書牍屬員通可無覺險側宵餘下切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