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關于成語“下筆千言”的詳細解釋:
“下筆千言”形容文思敏捷,寫作迅速,一動筆就能寫出長篇大論。其核心含義是強調寫作時的流暢性和高效性。成語由“下筆”(開始寫作)和“千言”(形容文字量多)兩部分組成,字面意思是“落筆即可成文千言”。
該成語最早出自宋代曾鞏的《送豐稷》:“讀書一見若經誦,下筆千言能立成。”。明清文學作品如《醒世恒言》和《醉醒石》中也有引用,例如“下筆千言立就,揮毫四坐皆驚”。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醒世恒言》《醉醒石》等古籍,或查看上述标注來源的網頁。
“下筆千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一下子寫出來的文字能夠表達千言萬語。它形象地描述了某人的筆觸和用詞能力非常高超,僅僅幾個字就能夠傳遞出深遠的意義。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下”和“筆”,部首“下”表示位置或者運動方向,而“筆”就是指寫字所用的工具。它的總筆畫數是9劃。
來源方面,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漢書·李壽傳》,其中記載了李壽才智過人,下筆千言的故事。從那時起,“下筆千言”就成為形容某人才能出衆的流行用語。
“下筆千言”的繁體字為「下筆千言」。繁體字在字形上保留了更多傳統的筆畫,給人一種古老而優雅的感覺。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略有不同。例如,“下筆千言”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在篆書字形中,“下”字的形狀比現代的更加古樸,而“千”字則類似于加英文句號(即:“。千”)。這些變化都是由于書法演變和時代的變遷。
1. 他的書法水平真是高超,下筆千言,讓人贊歎不已。
2. 雖然隻是短短的幾個字,但他的評論下筆千言,深入人心。
3. 這位作家的文字能力非常出色,他每一篇作品都展現了下筆千言的才華。
組詞:下筆如有神、筆走龍蛇
近義詞:一言九鼎、一語道破、妙語連珠
反義詞:言不及義、言之無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