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放縱;無拘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論》:“ 魯連 其指意雖不合義,然餘多其在布衣之位,蕩然肆志,不詘於諸侯。” 宋 蘇洵 《詩論》:“吾法既已大棄而不顧,則人之好色與怨其父兄之心,将遂蕩然無所隔限。” 明 王廷相 《慎言·禦民》:“夫法以治之,而猶有意外之奸,況蕩然自由乎?”
(2).毀壞;消失。《後漢書·黨锢傳序》:“朝野崩離,綱紀文章蕩然矣。” 唐 白行簡 《李娃傳》:“歲餘,資財僕馬蕩然。”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沉溺逝波,莫知所屆,文明真髓,頃刻蕩然。”
(3).坦蕩;寬大。《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诽謗之言,鹹肆其辭而無革諱。”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三:“﹝ 周太玄 ﹞昔标懷道之志,今見蕩然之德,上合乾綱,下應地紀,依如仙格,合中品之上。” 宋 蘇轼 《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劄子》:“若非心服,則吾雖蕩然開懷,待之如舊,能必其不叛乎?”
(4).空寂貌。《黃檗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蕩然清淨。” 元 白樸 《東牆記》第二折:“小生 馬文輔 ,自從那日見了那小姐之後,朝則忘食,夜則廢寝,其心蕩然,如有所失。” 楊沫 《鄉思的朝和暮》:“如今蕩然的空場上,隻留得他用來烤火的一個凹形大石缽。”
蕩然的漢語釋義解析
一、基本釋義
"蕩然"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有兩層核心含義:
二、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庚桑楚》"蕩然清靜",原指空曠無物的自然狀态。唐代詩文(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記》)中引申為"完全消失"的抽象含義(來源:國學大師網)。
三、用法解析
現代漢語中,"蕩然"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搭配包括:
四、近義辨析
與"全然""殆盡"相比,"蕩然"更側重"無保留的徹底性",且多用于消極語義(例:"信任蕩然瓦解")(來源:漢典網)。
“蕩然”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根據權威資料(),具體釋義如下:
一、核心含義
毀壞消失(最常見義項)
坦蕩寬大
二、其他古義 3.放縱無拘束
三、常見搭配
提示:現代漢語中,“毀壞消失”為最常用義,其他含義多出現于古籍或特定語境。如需更多例句或詞源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百草白妞暴君跋前踬後本故玢璘猜專草芥人命車水崇重瘳損大麯大賽得意洋洋定神丢撘煅事蹲坑非類風靡雲蒸副二甘豐咯噔鳏曠國際歌豪賊合離會魁胡天胡帝肩部凈財錦水鐳療器亮相烈火真金罹诟例馬六弦琴冒而咕咚孟戲敏智木心石腹内聲女宿跂據勤績融資塞話騷除生母生死相依飾怪裝奇思秋铤鑰通前至後誤會烏台綫蝦小派别斜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