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列拉”的簡稱。參見“ 虎列拉 ”。
“虎疫”是漢語中對霍亂(cholera)的舊稱,源于日語“虎列拉”(コレラ,korera)的音譯簡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定義
該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直接借用日語“虎列拉”(即霍亂的音譯),後簡化為“虎疫”。霍亂是一種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典型症狀包括劇烈腹瀉、嘔吐、脫水等。
曆史背景
在近代中國公共衛生事件中,“虎疫”常被用于描述霍亂疫情。例如,1932年廈門霍亂大流行時,中山醫院曾作為臨時虎疫醫院救治患者。
語言使用特點
相關延伸
日語“虎列拉”一詞本身源自荷蘭語“cholera”,反映了近代東亞醫學詞彙受西方影響的路徑。
若需查看具體曆史疫情案例或詞源考證細節,可參考、等來源。
虎疫是一個詞彙,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虎”和“疫”。
“虎”的部首是“虍”,它的筆畫數是7。
“疫”的部首是“疒”,它的筆畫數為10。
“虎疫”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它指的是一種嚴重的疾病,與虎有關,因為疫病席卷時,人們會用“虎疫”來形容疾病的兇猛與恐怖。在繁體字中,虎疫可以寫作「虎疫」。
在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來自《康熙字典》的記載,虎的古漢字寫法為「虍」,疫的古漢字寫法為「疫」。
1. 他感染了虎疫,需要立即就醫。
2. 虎疫肆虐,人心惶惶。
虎疫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通常在特定的語境中使用。
虎疫的近義詞可以是“重症疫病”、“猛病”。
虎疫的反義詞可以是“康複”、“痊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