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暮,早晚。辰,通“ 晨 ”。 南朝 梁 任昉 《同謝朏花雪》詩:“土膏候年動,積雪表辰暮。”一本作“ 晨暮 ”。
"辰暮"為漢語複合詞,需拆解為"辰"與"暮"分别釋義:
一、詞源解析
"辰"字本義為"日月光華",《說文解字》釋作"日月合宿謂之辰"(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七)。後引申為時間單位,《爾雅》記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其中"辰"特指十二時辰體系中的第五時辰(來源:郝懿行《爾雅義疏》)。
"暮"字甲骨文作"日在草中"形,《漢語大字典》定義為"日将落時"(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第1523頁),《康熙字典》歸入日部,注為"日且冥也"(來源:張玉書《康熙字典》午集上)。
二、複合詞義項
本義組合:指代特定時段組合。《王力古漢語字典》載"辰暮連用,可指辰時與申時"(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89頁)。
文學引申:常見于詩詞喻晝夜交替,如李商隱《無題》"辰暮雲鬓改"喻時間流逝(來源:彭定求《全唐詩》卷五三九)。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詞典》未單列"辰暮"詞條,但收錄相關成語"辰昏定暮",建議使用"晨昏"作為規範詞形(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68頁)。
“辰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指朝暮或早晚,其中“辰”通“晨”(早晨),“暮”指傍晚。因此,“辰暮”整體表示從早到晚的時間跨度。
出處與例證
該詞出自南朝梁代任昉的《同謝朏花雪》詩:“土膏候年動,積雪表辰暮。”此句通過自然景象(積雪消融)暗示時間的推移。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文獻版本中“辰暮”寫作“晨暮”,可見二者為通假關系。
字形與結構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辰暮”已非常用詞彙,多出現在古籍或文學創作中,而“晨暮”則更為通用。例如描述晝夜交替的場景時,可用“晨昏暮曉”等替代表達。
注意點
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9)混雜了無關的現代設備解釋,需注意甄别,此類内容與“辰暮”詞義無關。
總結來說,“辰暮”是一個通過通假字體現時間概念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早晚時段展開。
白殼白霜霜八面受敵北裔邊職别緒程量程巧翠杓耽寵钿窠東床姣婿鬥兵泛灧費腳手風馳電卷輔拂傅益幹裕海約山盟寒森森好早晚侯服火光餞幕戛玉敲金金疊荊公浸浔金章浚決孔武狂癖褲裆臘飨連常兩裆遼天論殺民不堪命莫敖蓦地裡目驗佩弦清序三高上士少海聲音時出史例耍盤子疏方水澤搨本通時土營枉誤微語小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