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驗證的事不可相信。《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鄭玄 注:“徵,或為證。” 明 李贽 《複宋太守書》:“且無徵不信久矣,苟不取陳語以相證,恐聽者益駭愕。故凡論説,必據經引傳,亦不得已耳。” 郭沫若 《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所謂 夏 禮、 殷 禮都已文獻無征,‘無征不信’,故他重視的是‘郁郁乎文哉’的 周 禮。”
“無征不信”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古籍來源
出自《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意為:居于上位者的主張若缺乏驗證,民衆便不會信服和遵從。
現代引用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中,以此成語說明夏禮、殷禮因“文獻無征”而難以考證,故周禮更受重視。
“無征不信”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實證的重視,提醒人們對待言論或觀點時需以證據為基礎,避免盲從。其權威解釋可參考《禮記》及相關學術文獻。
《無征不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任何迹象是不能相信的。
《無征不信》的拆分部首是“目”和“言”,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
《無征不信》最早出自《晉書·範陽孟氏傳》:“凡言不以據者舉之,無征不信。”意思是說,凡是說話時沒有據可憑的,沒有任何迹象可以證明的,都是不可信的。
《無征不信》的繁體寫法為「無征不信」。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意思是相同的。
他之前從未有過任何負面的行為,所以我無征不信他會做出這種事情。
信以為真、征信、确鑿無疑
無迹可封、無證不信
有征有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