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信的意思、口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信的解釋

[oral message] 口頭轉告的話,口頭傳達的消息

捎個口信

詳細解釋

(1).口頭傳達的消息。《宋書·王景文傳》:“比十七日晚,得征南參軍事 謝儼 口信,雲臣使人略奪其婢。” 清 孫枝蔚 《送同遊者歸揚州》詩:“ 揚州 望我急,口信賴君傳。” 沙汀 《在其香居茶館裡》:“他已經派了他的老大進城,而帶回來的口信,更證明他的憂慮不是沒有根據。”

(2).講信用。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第三折:“那廝無行止,失口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信是漢語中表示口頭傳遞信息的傳統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言語直接傳達的非正式消息。《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口頭傳達的話語”,強調其與書面通信的區别性。從詞源演變看,“口”指代言語表達,“信”為信息載體,二者組合在先秦文獻中已見雛形,如《禮記》記載的“使者口傳王命”便屬早期口信形态。

在當代語境中,口信主要應用于非正式交際場景,具有即時性、便捷性的特點。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專家指出,這類信息傳遞方式常見于日常生活溝通,例如“代為轉達見面邀約”或“緊急事務的簡要通知”。相較于現代通訊工具,口信更依賴轉述者的記憶準确性,因此《漢語大詞典》特别标注其“可能存在信息偏差”的語言特性。

詞彙系統層面,口信與“傳言”“捎話”構成近義關系,但與“文書”“信函”形成語義對立。《古代漢語詞典》收錄的“口谕”“面禀”等曆史詞彙,進一步佐證了該詞在漢語交際體系中的曆時穩定性。在現代漢語規範使用中,推薦優先采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标注的[中性]語用色彩,避免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情感附加值。

網絡擴展解釋

“口信”一詞的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口信指通過口頭傳遞的消息或轉告的話語,區别于書面形式的書信。例如請他人代為傳達的簡短信息(如“捎個口信說今天不回家”)。

2.詞源與結構

3.曆史與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宋書·王景文傳》,記載口信作為口頭消息的用途。元代文學中(如《殺狗勸夫》)也提到“失口信”,指違背口頭承諾,體現古時對口頭信用的重視。

4.近義詞與反義詞

5.實際應用與優勢

口信在現代溝通中仍具價值,其特點包括:

“口信”核心含義為口頭傳遞的信息,既包含日常消息的傳達,也隱含對口頭信用的重視(古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長公昌亭旅食愁怨春霭脣齒相須大聖大中丞等得肚裡蛔蟲方枘紛雲浮出水面鋼尺功沽管鮑交瓜時姑妹故志行齎居送橫匾紅腫婚姻法豁悟季布一諾濟公記問之學骥子龍文隽品克奪離乖論輯忙于毛口蒙澤麪蠒末卷穆哀鳥伸女陰旁生霸佩纓齊倫晴麗晴綸遒迫屈屈人奴産子三頭六證殺斂梳子跳指日侻失完美境界舞刀躍馬霧隱舷側先路下帏協中些子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