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崤的意思、二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崤的解釋

即 崤山 。因 崤山 分為 東崤 、 西崤 ,故稱。在今 河南省 洛甯縣 西北。崤,一作“殽”。 漢 班固 《西都賦》:“左據 函谷 、 二崤 之阻,表以 太華 、 終南 之山。” 南朝 梁 沉約 《應诏樂遊苑餞别呂僧珍詩》:“推轂 二崤 岨,揚旆九河陰。”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志·河南道一》:“ 二崤山 又名 嶔崟山 ,在縣( 永寧 )北二十八裡……自 東崤 至 西崤 三十五裡。 東崤 長坡數裡,峻阜絶澗,車不得方軌; 西崤 全是石坂十二裡,險絶不異 東崤 。”亦以喻宦途險惡。 唐 皮日休 《新秋言懷寄魯望三十韻》:“時事方千蠍,公途正 二崤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崤,是古代中國地理與曆史文獻中一個重要的專有名詞,特指崤山的兩部分——東崤與西崤。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曆史地理文獻的詳細解釋:

  1. 地理位置與構成

    二崤指崤山山脈中兩個著名的險要地段,位于今河南省西部,具體在今三門峽市陝州區(舊陝縣)與洛甯縣之間。崤山是秦嶺山脈東段的支脈,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

    • 東崤:通常指崤山山脈中偏東的部分,以石崤為代表,路徑相對陡峭險峻。
    • 西崤:指崤山山脈中偏西的部分,以千崤(或稱盤崤)為代表,路徑相對盤曲漫長。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複旦大學出版社)

  2. 曆史意義與險要地位

    二崤自古以地勢險峻、道路崎岖著稱,是連接關中平原(陝西)與伊洛平原(河南)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代著名的軍事關隘和交通瓶頸。曆史上著名的“崤之戰”(春秋時期秦晉之戰)就發生在此地,秦軍在此遭遇晉軍伏擊而全軍覆沒,凸顯了二崤的戰略重要性。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

  3. 文學與典籍中的記載

    “二崤”一詞常見于古代詩文典籍,用以形容道路的險阻或作為險要之地的代稱。例如:

    • 西晉文學家潘嶽在《西征賦》中寫道:“登崤坂之威夷,仰崇嶺之嵯峨…眄二崤之遺迹,通首陽于大河。” 生動描繪了二崤的險峻地勢和曆史遺迹。
    • 《元和郡縣志》等地理志書對東崤、西崤的路徑特點和裡程有明确記載。

      (來源:《文選》李善注;《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

  4. 地理分界與演變

    關于東崤與西崤的具體分界點,曆史記載略有差異。主流觀點認為以文王避風雨處(或說位于今陝州區硖石鄉車壕村附近)為界,其東為東崤,其西為西崤。隨着時代變遷和道路修築(如東漢開鑿“崤底道”),二崤的險阻程度有所降低,但其曆史地理概念一直沿用。

    (來源:《水經注》北魏·郦道元;《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臧勵龢等編)

  5. 現代意義與價值

    作為重要的曆史地理名詞,“二崤”承載着豐富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内涵。它不僅是研究古代交通史、軍事史的關鍵地點,也是理解中原地區地理格局和區域文化的重要符號。其相關的曆史事件和文學描寫,是中華文化遺産的一部分。

    (來源:《中國曆史地理概述》鄒逸麟編著;《中國文化史詞典》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

“二崤”是一個專指崤山中東崤與西崤兩個險要地段的曆史地理名詞。它以其獨特的地形地貌、重要的戰略位置、深厚的曆史積澱和豐富的文化意象,在中國古代地理、曆史、軍事和文學領域占據着重要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二崤”是古代地理名詞,指崤山的分支山脈,其解釋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1.基本詞義

2.地理特征

3.曆史與文獻記載

4.名稱争議

5.文化意義

如需更詳細的地理考證或文學引用,可查閱《西都賦》《元和郡縣志》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豔敗駕寶飯碑亭鞭箠熛阙标态鄙臣不集殘敗測試廠珰常序闡士穿敝出豫大本曲歹鬥冬不拉罰觥放佯繁思犯土禁觥籌诟數鼓爐過文毀宗疆隴衱袶驚瀾積異絕口兩樣子麗箭絡車蠻利名額墓碑凝想偏擁霹靂火奇技淫巧氣厥青囊窮兇極逆綦溪人所共知三香深洽試市手稍水職殊奬骀駝天縱脫售妄言五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