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miplegia] 亦作“半身不隨”,又名“偏枯”。身體一側麻痹,通常為中風後遺症,亦有先覺手足麻木,逐漸形成者。中醫指偏癱
病名。半身癱瘓,多由腦内出血所引起。 唐 陳子昂 《為義興公陳請終喪第二表》:“半身不遂,手節拘急;行步飲食,須人扶助。” 楊朔 《桃樹園》:“ 石老海 病的有年數了,半身不遂,兩條腿瘦得就象那幹巴樹枝,癱在炕上不能動彈。”
半身不遂(又稱偏癱)是神經系統疾病中常見的運動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身體一側的肢體活動能力喪失或受限。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半身不遂指同一側上下肢、面肌及舌肌的運動障礙,常見于急性腦血管病(如腦梗死、腦出血)的後遺症。中醫典籍《金匮要略》最早記載該病症,認為與“風邪入侵”相關。
需通過腦CT或核磁共振明确病因(如區分腦出血與腦梗死),針對性治療。康複訓練可改善運動功能,日常需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以預防腦血管疾病。
該詞在文學中偶用于比喻事物部分協調、部分失衡的狀态,如“這篇文章結構半身不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病例或康複方法,建議參考神經科專業資料。
半身不遂是指一側身體失去運動能力或感覺功能的病症,通常在中風或腦部損傷後出現。半身不遂可以表現為肢體無力、僵硬、麻木或不能控制等症狀。該病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
半身不遂的部首是“⺡”(疒),“疒”是身體部位的意思。半身不遂共有11個筆畫。
半身不遂的來源是現代漢語詞語,沒有繁體字形式。
半身不遂是一個現代詞語,沒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他的中風導緻了半身不遂。
2. 經過康複訓練,她逐漸克服了半身不遂的困擾。
1. 半身:指身體的一部分。
2. 不遂:指行動受限或功能受損。
癱瘓、麻痹、肢體功能障礙
健全、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