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以衣棺收殓遺體。斂,通“ 殮 ”。《禮記·檀弓下》:“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椁,稱其財,斯之謂禮。” 孔穎達 疏:“斂手足形者,親亡但以衣棺斂其頭首及足,形體不露,還速葬而無椁材,稱其家之財物所有以送終。”《陳書·袁泌傳》:“吾於朝廷素無功績,瞑目之後,斂手足旋葬,無得輒受贈諡。”
“斂手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用衣棺收殓逝者的遺體。其中“斂”是通假字,通“殓”(liàn),即殡葬儀式中的裝殓行為。
古籍出處與注釋
文化内涵
該詞反映了古代喪葬禮儀中“量力而行”的觀念,主張葬禮規格應與家庭經濟狀況相符,反對鋪張浪費,體現了儒家“禮”的務實性。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讨論,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需進一步探究相關禮制背景,可參考《禮記》原文或漢代注疏文獻。
《斂手足》是一個成語,意為收回手腳,不再伸展。形容言行小心謹慎,不敢放肆張揚。
《斂手足》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足(⻊),它們分别屬于手部和足部的部首。
《斂手足》總共有9筆畫,其中“斂”有6筆,分别為橫、豎、橫、捺、橫、豎,“手”有4筆,分别為豎、橫、橫、橫,“足”有3筆,分别為豎、撇、捺。
《斂手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孟子》中。在孟子的言論中,他告誡人們要謹慎言行,不要過于張揚,避免惹是生非,因此出現了這個成語。
《斂手足》的繁體寫法為「斂手足」。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斂」的形狀稍有不同。它的形狀類似于「民」字,隻是在左邊多了一個「衣」字的部首。
1. 在場的大家都斂手足,小心翼翼地聽着老師的指導。
2. 他斂手足,舉止莊重,一派貴族的樣子。
斂財、斂財束禁、斂迹、斂骨于井
謹慎、小心、收斂
放肆、張揚、放開手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