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 、 隰朋 從於 桓公 而伐 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後以“管仲隨馬”謂尊重前人的經驗。
“管仲隨馬”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成語最早出自《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了春秋時期管仲輔佐齊桓公伐孤竹國的故事。原文提到:“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率軍遠征孤竹國,返程時在沙漠中迷路。管仲建議釋放老馬跟隨其行,最終依靠老馬的識途能力脫困()。這一事件體現了對自然規律和前人經驗的尊重。
需注意個别資料(如)将其誤釋為“阿谀奉承”,實為訛傳。權威典籍均以“尊崇經驗”為正确釋義()。
如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可參考《韓非子·說林上》或漢代《說苑》相關記載。
《管仲隨馬》是一個成語,意為跟隨馬車,指被埋頭苦幹的人物接近權貴,以謀求自己的利益。下面将對該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管仲隨馬》的拆分部首為:管(竹)仲(人)隨(阝)馬(馬)。共計16個筆畫。
《管仲隨馬》出自《史記·孔子世家》:“管仲隨馬,對曰:‘馬無夜草’。”意為管子(即管仲)跟着馬車走着,對孔子說:“馬沒有晚上吃的草。”原文中揭示了管仲為了保護利益而接近權貴的情景,從此成為俗語。
《管仲隨馬》的繁體字為「管仲隨馬」。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管仲隨馬》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字體或結構。
他總是巴結權貴,像個《管仲隨馬》的小人。
組成該成語的字還可以和其他字組成其他成語,例如:“管中窺豹”、“仲量聯轅”。
與《管仲隨馬》意義相近的成語有:“馬首是瞻”、“拍馬屁”等。
沒有确切的反義詞,但可以與“清廉”、“正直”等詞語相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