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lley’s comet;the Halley Comet] 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其軌道運行周期約76年,彗星核半徑估計約15公裡,最近一次在1986年出現
一顆著名的周期彗星。由 英國 天文學家 哈雷 于1705年計算出它的軌道是一個很扁長的橢圓,以約七十六年的周期繞太陽運行,故名。我國早在 春秋 時代就有關于這顆彗星的記載。
哈雷彗星是太陽系中著名的周期彗星,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哈雷彗星(1P/Halley)是繞太陽運行的周期彗星,軌道周期約76年,肉眼可見。其彗核半徑約15公裡,最近一次回歸地球附近是1986年。
發現與命名
由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于1705年首次計算出其軌道,并預測其周期性回歸,因此得名。但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公元前613年)就有關于它的記載。
軌道特征
哈雷彗星軌道為高度扁長的橢圓,偏心率為0.967,軌道傾角162°,呈逆行方向繞太陽運行。
曆史與觀測
它是人類記錄最早且研究最詳盡的彗星之一,自公元前240年起每次回歸均有明确記載。1986年回歸時,人類首次通過航天器近距離探測其彗核結構。
未來預測
按76年周期推算,哈雷彗星下一次回歸預計在2061年左右,屆時将再次成為肉眼可見的天文奇觀。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天文學專業資料或NASA等權威機構的公開數據。
《哈雷彗星》指的是一顆被命名為哈雷(Halley)的彗星,它是被人類最早發現并确認的、周期性經過地球附近的彗星之一。
《哈雷彗星》的部首是火(huǒ),它的總筆畫數為11。
《哈雷彗星》這個詞的來源是以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他于1705年首次預測并計算了這顆彗星的軌道,因此被稱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的繁體寫法為「哈雷彗星」。
在古代,可能會以更簡化的方式寫作「哈雷彗星」,例如「哈來彗星」、「哈來彗」等。
他們在夜空中觀賞《哈雷彗星》的經過。
- 彗星 - 哈雷
沒有明顯的近義詞可以與《哈雷彗星》對應。
沒有明顯的反義詞可以與《哈雷彗星》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