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保和殿的意思、保和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保和殿的解釋

殿名。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而 宣和殿 後,又創立 保和殿 者,左右有 稽古 、 博古 、 尚古 等諸閣,鹹以貯古玉印璽,諸鼎彜禮器,法書圖畫盡在。”此指 宋 殿。 清 代 保和殿 為 紫禁城 内三大殿之一。在 中和殿 後、 乾清門 前。始建于 明 代,初建時稱 謹身殿 ,後改名 建極殿 。 清 順治 二年改為 保和殿 。 清 雍正 以後,朝考新進士及每歲除夕筵宴外藩,在此殿進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保和殿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典型代表,位于北京紫禁城(今故宮博物院)中軸線上,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其名稱源自《周易》"保合太和"思想,意為保持萬物和諧共生之态。該殿為三大殿之一,建築形制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符合"九五至尊"的禮制規範。

作為明清兩朝重要的禮儀場所,保和殿在不同曆史時期承擔多重功能:明代作為皇帝大典前的更衣之所,清代則用于除夕宴請外藩、科舉殿試等重大活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後,更成為殿試的固定場所,《清會典》記載該殿"每科新進士殿試于此"。

建築特色方面,保和殿前設有雲龍石雕禦道,長達16.57米的整塊漢白玉浮雕,以九條蟠龍為主體圖案,展現精湛的明代石刻技藝。殿内采用"減柱造"結構,形成開闊的室内空間,梁枋繪有金龍和玺彩畫,藻井中央雕琢蟠龍銜珠形象。

根據故宮博物院官網公布的測繪數據,保和殿通高29.5米,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其建築比例嚴格遵循《營造法式》規定,檐角走獸排列為七件,垂脊末端的行什(雷神)造型為故宮建築孤例。現存建築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後的遺構,1987年隨故宮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網絡擴展解釋

保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其名稱與功能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一、名稱來源與文化含義

“保和”一詞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即通過專注與和諧實現萬物平衡。殿内匾額“皇建有極”為乾隆禦筆,典出《洪範》“皇建其有極”,強調帝王治國需遵循中正之道。

二、曆史沿革與建築特色

  1. 建造與更名
    保和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嘉靖年間因火災重建後改名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定名“保和殿”。
  2. 建築結構
    為重檐歇山頂,面闊9間、進深5間,高29.5米,屋頂覆黃色琉璃瓦,檐角飾9個小獸,屬明清最高等級殿宇。

三、功能用途演變

四、文化象征

保和殿不僅是明清皇家權力象征,更承載“和諧”理念,體現古代帝王通過禮儀與制度維護社會穩定的治國思想。現作為故宮博物院重要展區,向公衆展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與宮廷文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建築細節或曆史事件,可參考故宮博物院官網及權威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撥號漕事襜襦禅僧成套傳頌辭給疵毀登跻低地樊盧飛禍枌巷撫軍浮世繪覆焘幹甚公股共事遘遇固植橫死賊烘托渲染荒弊甲頭甲作極禍浄蕩蕩近着金陣近祖哭天喊地拉腳練達老成曆練老成美稱珉佩撓懷旁聚平煙倩語卡子切膚起土起音森動少年少卿懾服隼旟縧繩條冰通遞荼炭忘性委令無假物殷俗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