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的意思、保和殿的詳細解釋
保和殿的解釋
殿名。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而 宣和殿 後,又創立 保和殿 者,左右有 稽古 、 博古 、 尚古 等諸閣,鹹以貯古玉印璽,諸鼎彜禮器,法書圖畫盡在。”此指 宋 殿。 清 代 保和殿 為 紫禁城 内三大殿之一。在 中和殿 後、 乾清門 前。始建于 明 代,初建時稱 謹身殿 ,後改名 建極殿 。 清 順治 二年改為 保和殿 。 清 雍正 以後,朝考新進士及每歲除夕筵宴外藩,在此殿進行。
詞語分解
- 保的解釋 保 ǎ 看守住,護着不讓受損害或喪失:保衛。保管。保健。保障。保密。明哲保身。朝不保夕(早晨保不住晚上會發生什麼情況。形容形勢危急)。 維持原狀,使不消失或減弱:保持。保潔。保質。保墒。 負責:保證。
網絡擴展解釋
保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其名稱與功能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一、名稱來源與文化含義
“保和”一詞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即通過專注與和諧實現萬物平衡。殿内匾額“皇建有極”為乾隆禦筆,典出《洪範》“皇建其有極”,強調帝王治國需遵循中正之道。
二、曆史沿革與建築特色
- 建造與更名
保和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嘉靖年間因火災重建後改名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定名“保和殿”。
- 建築結構
為重檐歇山頂,面闊9間、進深5間,高29.5米,屋頂覆黃色琉璃瓦,檐角飾9個小獸,屬明清最高等級殿宇。
三、功能用途演變
- 明代:皇帝大典前更衣、冊立皇後與太子、接受朝賀。
- 清代:
- 政治活動:順治帝曾居住并在此大婚,康熙帝暫居期間處理政務。
- 禮儀慶典:除夕宴請外藩與重臣、科舉殿試考場(自乾隆始)。
- 行政事務:年終填寫皇室及官員世職黃冊。
四、文化象征
保和殿不僅是明清皇家權力象征,更承載“和諧”理念,體現古代帝王通過禮儀與制度維護社會穩定的治國思想。現作為故宮博物院重要展區,向公衆展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與宮廷文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建築細節或曆史事件,可參考故宮博物院官網及權威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保和殿(bǎo hé diàn)是一個詞組,意思是“保佑和平”的地方。它的拆分部首是保(bǎo),和(hé),殿(diàn)。共有10個筆畫。
保和殿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宮廷内的建築物,用于祈求和平與保佑。這個詞也被用作祈福的場所,在某些宗教或寺廟中供奉神靈或仙佛。在繁體字中,保和殿的寫法為保和殿。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保和殿的基本形态一直保持相同。例如,編輯主持古籍的字迹整理工作,用到了古代的寫法,其中寫作“曷佳殿”。
以下是保和殿在句子中的例子:
1. 我們每年都前往保和殿祈求家庭的安康和和平。
2. 在這個莊嚴的保和殿前,人們虔誠地祈禱着。
組詞:保佑、和平、殿堂、廟宇等。
近義詞:祈禱堂、保甯堂、祝福殿。
反義詞:紛争殿、戰亂堂。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