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婆的意思、家婆的詳細解釋
家婆的解釋
(1).妻子;主婦。 清 褚人穫 《堅瓠四集·僧還俗》:“和尚讨家婆,脫褊衫,着綺羅。”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好沒志氣,他隻因沒福做家婆,所以叫我另娶你,如今是一家之主,為甚麼拜起他來。”《何典》第七回:“﹝ 臭鬼 ﹞家婆是 趕喪大人 的女兒,叫做 趕茶娘 。”
(2).方言。謂丈夫的母親,猶婆婆。 太平天囯 無名氏 《太平天日》:“壞道竟然傳得道,龜婆無怪作家婆。” 黃飛卿 《五伯娘和新兒媳》:“ 五伯娘 ,你剛做家婆就這麼嘴碎。”
詞語分解
- 家的解釋 家 ā 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長(僴 )。家園。家譜。家塾。家鄉。家風。家訓。家規。家喻戶曉。如數家珍。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家。老家。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對人稱自己的
- 婆的解釋 婆 ó 年老的婦女:老太婆。苦口婆心。 丈夫的母親:公婆。婆媳。婆家。婆婆。 稱長兩輩的親屬婦女:姑婆。姨婆。外婆。 方言,泛指已婚的青年婦女,亦稱妻子:婆娘。婆姨。 舊時指從事某些職業的婦女:媒婆。
專業解析
家婆,作為漢語方言詞彙,在不同語境和地域中存在多種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類:
一、 古代及部分方言中指丈夫的母親(婆婆)
- 含義: 這是“家婆”最傳統和主要的含義之一,指丈夫的母親,即兒媳對婆婆的稱呼。
- 來源與依據: 此用法在古代文獻和部分方言區(如部分西南官話區、客家話區)中可見。
-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收錄此義項,明确指出在部分地區指“婆婆”。
- 《紅樓夢》 等古典小說中雖不常用“家婆”,但類似稱謂結構(如“家父”“家母”)體現了以“家”作為謙稱或指稱家庭成員的用法,為“家婆”指代夫家母親提供了語言背景支撐。
- 示例: “她家婆對她很好。”(她婆婆對她很好。)
二、 現代部分方言(尤其粵語)中指外祖母(外婆)
- 含義: 在現代粵語(廣東話、香港話)及受其影響的地區,“家婆”普遍指母親的母親,即外祖母。
- 來源與依據: 這是現代粵語區最常用和公認的含義。
-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卷,江蘇教育出版社) 在粵語部分明确将“家婆”釋義為“外祖母”。
- 《廣州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等專門記錄粵語的權威詞典也收錄此義項。
- 此用法在粵語日常口語及影視文學作品中極為常見。
- 示例: “周末我去家婆度食飯。”(周末我去外婆家吃飯。)
“家婆”一詞的含義具有顯著的地域性:
- 指婆婆(丈夫之母): 主要見于古代用法及部分現代方言(如某些西南官話、客家話地區),權威方言詞典有此記錄。
- 指外婆(外祖母): 是現代粵語(廣東話、香港話)中的标準稱謂,被各類粵語詞典及語言研究廣泛确認。
理解該詞的具體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和說話人的方言背景。其詞源可能與“家”表示夫家或母家,以及“婆”表示女性長輩有關,體現了漢語親屬稱謂的豐富性和地域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家婆”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其含義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一、主要含義
-
丈夫的母親(婆婆)
在廣東、廣西、江西(客家話)、福建閩南等地區,兒媳對外稱呼丈夫的母親為“家婆”,但當面通常不使用此稱呼,而是用更親昵的稱謂(如“媽”)。例如:“五伯娘,你剛做家婆就這麼嘴碎”。
-
外婆(母親的母親)
在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家婆”指外婆,即媽媽的媽媽,也稱“家奶奶”。例如四川方言中“回娘家”即指回母親家,孩子稱外婆為“家婆”。
二、其他曆史用法
- 妻子或主婦
清代文獻中曾用“家婆”指代妻子或家庭主婦,如《堅瓠四集·僧還俗》中“和尚讨家婆”。但這一用法在現代方言中已不常見。
三、使用注意事項
- 地域差異:需根據地區區分含義,例如在廣東指婆婆,在四川則指外婆。
- 使用場景:作為兒媳稱呼婆婆時,多用于對外提及,當面需改用更親切的稱呼。
如需更詳細的地域用法或曆史文獻例證,可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圭保藏操立儳焉炒鐵撐犁成數沖佑觀淳熬疊障杜甫獨立核算駭悸航模黑糁糁混處件頭結愛戒勅解侍積愚厥昭郡博誇薦困頓苦主列石理料臨場隆固镂衢鸾冕蘆虎履度緑鍼瞑想麰麥鬧酒袍笏窮鱗棄市雀饧曲行人心叵測鋭果濡愞山魑送去迎來台教陶匠桃李年天財田字草體育運動榮譽獎章統通投暮瓦罐不離井上破蕪蒌亭武射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