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抵法的意思、抵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抵法的解釋

(1).猶伏法。 唐 南卓 《羯鼓錄》:“此人大逆戕忍,不日間兼即抵法。” 宋 江少虞 《宋朝事實類苑·神異幽怪·開墓二》:“未幾果敗,抵法。” 明 焦竑 《玉堂叢語·獻替》:“上幸 九龍池 ,有民婦號而訴其令者,上震恐,欲逮令抵法。”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緻婦投繯,惡少亦抵法。”

(2).犯法。《舊五代史·晉書·白奉進傳》:“軍士抵法,寧有彼我,今僕以咎自陳,而公怒不息,莫是與 範延光 同反耶!”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狀》:“吾知從民便,抵法非所辭。” 清 侯方域 《湯禦史傳》:“有族人抵法者,賂以田求為解之,不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抵法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觸犯法律後受到應有的懲處,即“伏法”。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字義拆解與核心釋義

    “抵” 本義為抵達、到達,引申為“抵觸”“觸犯”(如“抵觸”)或“抵償”“承擔”(如“抵命”)。

    “法” 指法律、法令。

    二字組合為動賓結構,意為“觸犯法律而受到制裁”,強調行為與法律後果的對應關系。

    例:作惡者終将抵法。

  2. 用法特征

    • 文言性:現代漢語中更常用“伏法”“繩之以法”等表述,“抵法”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書面語。
    • 被動隱含:雖為主動形式(如“某人抵法”),實際指“某人因犯罪而受懲”,隱含被動含義。
    • 結果導向:側重強調法律懲處的必然性,含“罪有應得”的語義色彩。
  3. 經典文獻用例

    該詞在古籍中常見于司法語境:

    《明史·刑法志》:“罪人抵法,原情有可矜者,奏請減等。”

    (釋義:罪犯伏法時,若情節有可憫之處,可奏請減輕刑罰。)

    此例體現“抵法”與司法審判、量刑的關聯性。

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抵”“法”的釋義及曆史用例分析。因未檢索到公開網絡文獻直接解析該詞,釋義未添加鍊接,建議查閱上述工具書獲取詳細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抵法”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伏法

指因犯罪而依法接受刑罰或被處決。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為常見,例如:

二、犯法

指觸犯法律的行為。例如:


補充說明

  1. 詞源結構
    “抵”有“觸犯”“到達”之意(如“抵觸”“抵命”),“法”指法律,組合後引申為法律層面的觸犯或承擔後果。

  2.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如會計術語“備抵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舊五代史》《玉堂叢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蛩包胥賓侶塍隴成務川劇醋大誕説道衆鬥紙牌度聲貳使法權風琴改錯鴻寶術花季豢龍氏滑水晖素回椎渾粹火聚極豔箕潁凱風可擦拉差臘冽兩立戀三宿聾竈噜囌匿訑努嘴胖唇排行盤龍卧虎偏栖悄默聲請神輕輿器狹跧摺勸止瑟然賞典社祀石畬書讀五車書閣水味死而無怨蘇小町町痛于骨髓偉如五大洋枭棍霄宇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