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刁頑。《舊唐書·錢徽傳》:“兵興已來,人散久矣,始欲導之以德,不欲驅之以刑。然而信有未孚,理有未至,曾無恥格,益用雕刓。”
(2).雕琢刻镂。 元 揭傒斯 《贈髤者黃生》詩:“髤餙肇有虞,大樸已雕刓。紛紛百代下,巧密何多端。”
彫刓:傷殘損失。《新唐書·李抱真傳》:“ 抱真 策 山東 有變, 澤潞 兵所走集,乘戰伐後,賦重人困,軍伍彫刓,乃籍戶三丁擇一,蠲其傜租,給弓矢,令閑月得曹偶習射。”
“雕刓”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雕”和“刓”的各自字義綜合理解:
雕(diāo):
刓(wán):
組合義: “雕刓”二字連用,表示事物因損傷、磨損而逐漸衰敗的狀态,常見于描述自然凋零(如草木)或社會風氣頹廢。例如,可形容山河因戰亂而破敗,或人性因環境侵蝕變得麻木。
注: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引申含義。
“雕刓”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雕”和“刓”兩個字。這個詞語有兩種不同的意思:
1. 雕刓:指以雕刻的方式創作或制作物品。
2. 雕刓:指使用雕刻刀具進行刮削或修整的行為。
“雕刓”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隹”和“刂”,其中“隹”是古漢字中的一個部首,表示雕鳥;“刂”是現代漢字中的一個部首,表示刀。此外,“雕刓”共有13個筆畫。
“雕刓”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其中的“雕”來源于古代文字“像”、“形”的通假字,意為刻劃、雕刻;而“刓”字源于“韻”字,表示修整。在繁體字中,雕刓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代漢字的“雕”字書寫形式是以“隹”作為部首,再添加“彡”和“聳”兩個偏旁構成;而“刓”字則是以“刀”作為部首,再加上“亦”和“匕”兩個偏旁組成。
1. 他用雕刓的技巧将木頭雕刻成了一尊栩栩如生的雕像。
2. 這位雕刻師在雕刓這塊石頭上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
雕花、雕塑、雕琢、刓子、修刀
雕刻、雕紋、雕琢、雕镂
了卻、損毀、破壞、粗制濫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