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言诗的意思、五言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言诗的解释

[a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与五言绝句,特点为每句五个字

详细解释

每句皆五字的诗体。形成于 汉 代,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其类别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排律。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絶时人。”亦省称“ 五言 ”。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然五言之兴,谅非夐古。” 唐 韩愈 《荐士》诗:“五言出 汉 时, 苏 李 首更号。” 清 冯班 《钝吟杂录·论乐府与钱颐仲》:“疑五言诸作,皆可歌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指每句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体。它起源于汉代,成熟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达到艺术巅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流形式之一。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演变及形式特征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典定义与核心特征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五言诗是“每句五字的诗体,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其核心特征为:

  1. 句式固定:每句严格限定五字,形成“二三”或“二一二”节奏(如“国破山河在”)。
  2. 分类明确:
    • 五言古诗:不严格讲究平仄对仗,如《古诗十九首》
    • 五言律诗:唐代定型,需押平声韵、讲究平仄对仗(如杜甫《春望》)
    • 五言绝句:四句成篇,语言凝练(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二、历史源流与演变

  1. 起源阶段:

    西汉民谣及乐府诗中已见雏形(如《江南可采莲》),东汉文人创作趋于成熟(班固《咏史》为早期代表作)。

  2. 艺术成熟:

    魏晋时期曹植、陶渊明等确立文人五言诗传统,《古诗十九首》被誉“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评)。

  3. 鼎盛时期:

    唐代王维、杜甫等将五言律诗推向高峰,题材扩展至山水、边塞、咏史等多元领域。


三、形式规范与艺术价值

  1. 声律规则(以五言律诗为例):
    • 押韵:双句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 平仄:遵循“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交替规则
    • 对仗:颔联、颈联需工整对偶

      示例:杜甫《春望》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 美学贡献:

    五言句式较四言更富节奏变化,较七言更显简劲含蓄,适宜表达深沉情感与哲理思考。钟嵘《诗品》称其“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五言诗"词条释义
  2. 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五言诗格律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论汉唐五言诗演变
  4.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分析五言平仄结构

(注:因未提供具体可引用网页链接,来源仅标注权威著作,实际撰写时可补充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国学大师网等公开古籍数据库链接以增强可信度。)

网络扩展解释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指每句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体。其核心特征为句式固定、节奏鲜明,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起源与发展

  1. 汉代起源
    五言诗萌芽于汉代民间歌谣,如《汉书》中收录的民谣。相传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为班固《咏史》,但艺术性未成熟。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的正式成型。

  2. 魏晋成熟
    建安时期曹植、王粲等诗人推动五言诗走向文人化,南北朝时期陶渊明、谢灵运等拓展了山水田园题材,声律对仗逐渐规范。

  3. 唐代鼎盛
    五言律诗在初唐定型,杜甫、王维等大家将五言诗推向艺术巅峰,既有《春望》等律诗精品,也有《渭川田家》等古体佳作。

形式分类

文学价值

五言句式较四言诗多一字,既保持了节奏感,又增强了表达灵活性,能更细腻地抒情状物。钟嵘《诗品》称其"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道出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关键地位。

别人正在浏览...

报房悲懽比类不女不胜才广妨身称功颂德磁瓦寸脉地土牒肥猪拱门风囊拊背扼吭黼藻覆查归遯归于过正寒蝉僵鸟涵虚鹤泽黄檗黄公罏化消混混儿蠖屈螭盘家量节华金刚揭谛粳米句襟矩臬跼趚闿明堪培拉客居魁横恋战陵轣临顾厘谢明岁劘切脓包行迁补鬿雀确货衽席肉包子打狗柔蠕沙碱地山头蛇莓折杨十夫楺椎讬业文园消渴文彰诬夸笑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