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与五言绝句,特点为每句五个字
每句皆五字的诗体。形成于 汉 代,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其类别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排律。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絶时人。”亦省称“ 五言 ”。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然五言之兴,谅非夐古。” 唐 韩愈 《荐士》诗:“五言出 汉 时, 苏 李 首更号。” 清 冯班 《钝吟杂录·论乐府与钱颐仲》:“疑五言诸作,皆可歌也。”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指每句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体。其核心特征为句式固定、节奏鲜明,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代起源
五言诗萌芽于汉代民间歌谣,如《汉书》中收录的民谣。相传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为班固《咏史》,但艺术性未成熟。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的正式成型。
魏晋成熟
建安时期曹植、王粲等诗人推动五言诗走向文人化,南北朝时期陶渊明、谢灵运等拓展了山水田园题材,声律对仗逐渐规范。
唐代鼎盛
五言律诗在初唐定型,杜甫、王维等大家将五言诗推向艺术巅峰,既有《春望》等律诗精品,也有《渭川田家》等古体佳作。
五言句式较四言诗多一字,既保持了节奏感,又增强了表达灵活性,能更细腻地抒情状物。钟嵘《诗品》称其"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道出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关键地位。
五言诗是一种中文文学的诗歌形式,指的是每一行诗由五个字组成的诗。相比其他诗体,五言诗通常更简洁、韵律感更强,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
“五言诗”共有两个汉字,第一个字“五”由“二”和“口”两个部首组成,共计4个笔画;第二个字“言”由“讠”和“口”两个部首组成,共计7个笔画。
“五言诗”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形容每句五字的诗。在繁体中文中,“五言诗”用「五言詩」表示。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写“五”字时,下方的“口”字并未连接,而是靠近字的右下角。而“言”字则类似现代写法,但上方的“讠”字会更小一些。
五言诗的例句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五言诗。
与“五言诗”相关的组词有:“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与“五言诗”意义相近的词有:“五古”(古代五言诗的总称)、“五言古诗”。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对应词语,因为五言诗是一种特定的诗歌形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