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體之一。形成于 東漢 初。每句五字,每篇句數不拘。用韻較靈活,可以隔句或每句押韻,可用平聲或仄聲韻,一韻到底也可換韻。不講求對仗、平仄等格律。 宋 嚴羽 《滄浪詩話·答吳景仙書》:“若 柳子厚 五言古詩,尚在 韋蘇州 之上。” 元 楊載 《詩法家數·五言古詩》:“五言古詩,或興起,或比起,或賦起。”亦省稱“ 五言古 ”、“ 五古 ”。 清 施補華 《岘傭說詩》:“ 太白 五言古猶是 魏 晉 遺則,唯天才超妙,逸氣橫生,遂有尺寸未合處。” 清 黃子雲 《野鴻詩的》:“迨三十七八時,奔走嶺外,五古、七律始窺堂戶。”《與友人論五言古詩書》:“知近方有事於五古,甚盛甚盛。”
五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體裁之一,指每句五字且不受格律嚴格限制的古體詩。其特點與曆史發展如下:
對比五言律詩(近體詩),五言古詩無對仗、平仄、句數的硬性約束。例如杜甫《望嶽》雖為五言,但因對仗工整且符合平仄,實屬五言律詩,而非古體。
這種詩體因形式自由,成為文人抒發性情的重要載體,對後世詩歌的散文化傾向産生了深遠影響。
《五言古詩》是指中國古代詩歌形式中每句詩有五個字的一種形式。它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詩歌創作體裁之一,被譽為中國文學的瑰寶。
《五言古詩》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和12個筆畫。
部首:五(二畫) + 言(7畫)
筆畫:五言(12畫) + 古(5畫) + 詩(7畫)
《五言古詩》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學的鼎盛時期,具體可以追溯到唐代(618年-907年)。唐代被譽為中國古典文學的黃金時代,許多優秀的作家和詩人以五言古詩形式表達了他們的情感和思想,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
《五言古詩》的繁體寫法為《五言古詩》。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字形和結構與現代略有不同。舉例而言,古代的“詩”字寫作“詩”,“古”字寫作“古”等等。這些字形的變化是由于漢字的演變和書寫規範的變化所引起的。
下面是一首五言古詩的例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與《五言古詩》相關的組詞有:
五言絕句、五言律詩、古典詩詞、五言詩集
《五言古詩》的近義詞有:
五絕、五言絕句、五言律詩
《五言古詩》的反義詞是:
七言古詩、七絕、七言絕句、七言律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