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體之一。形成于 東漢 初。每句五字,每篇句數不拘。用韻較靈活,可以隔句或每句押韻,可用平聲或仄聲韻,一韻到底也可換韻。不講求對仗、平仄等格律。 宋 嚴羽 《滄浪詩話·答吳景仙書》:“若 柳子厚 五言古詩,尚在 韋蘇州 之上。” 元 楊載 《詩法家數·五言古詩》:“五言古詩,或興起,或比起,或賦起。”亦省稱“ 五言古 ”、“ 五古 ”。 清 施補華 《岘傭說詩》:“ 太白 五言古猶是 魏 晉 遺則,唯天才超妙,逸氣橫生,遂有尺寸未合處。” 清 黃子雲 《野鴻詩的》:“迨三十七八時,奔走嶺外,五古、七律始窺堂戶。”《與友人論五言古詩書》:“知近方有事於五古,甚盛甚盛。”
五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體裁之一,指每句由五個字構成、不嚴格講究平仄和對仗的古體詩。它起源于漢代,成熟于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達到藝術高峰,具有句式整齊、語言凝練、抒情自由的特點。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五言古詩是“每句五字,句數不限,押韻較自由,不講究平仄對仗的一種古體詩”。其核心特征包括:
漢代樂府詩(如《古詩十九首》)标志五言詩正式形成,語言質樸,多叙民生疾苦。
來源:《中國文學史》(遊國恩主編)
魏晉時期曹植、陶淵明等确立文人五言詩傳統,題材拓展至詠懷、山水田園。
來源:《魏晉南北朝詩史》(王锺陵著)
唐代李白《月下獨酌》、杜甫《望嶽》等作品,融合興寄手法與雄渾意境,代表藝術巅峰。
來源:《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詩十九首》(漢代無名氏)
陶淵明《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李白《古風·其十》(“齊有倜傥生,魯連特高妙”)
特征 | 五言古詩 | 五言律詩/絕句 |
---|---|---|
格律 | 平仄自由,無粘對要求 | 嚴格平仄規則與粘對結構 |
對仗 | 不要求工整對仗 | 律詩颔聯、頸聯須對仗 |
押韻 | 可換韻,韻部寬泛 | 一韻到底,限用平聲韻 |
權威參考文獻:
五言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體裁之一,指每句五字且不受格律嚴格限制的古體詩。其特點與曆史發展如下:
對比五言律詩(近體詩),五言古詩無對仗、平仄、句數的硬性約束。例如杜甫《望嶽》雖為五言,但因對仗工整且符合平仄,實屬五言律詩,而非古體。
這種詩體因形式自由,成為文人抒發性情的重要載體,對後世詩歌的散文化傾向産生了深遠影響。
辨難並行不悖不規則采鱗長蛇陣稱情出胸氹子丹旐倒算大室貂腳雕辇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兜結遁名奪倫惡馬方廣風醋紛更幹燥稿幹鍋竈賈人含仁懷義號房黃履兼收并錄嘉趣開脫窟居琅環狼吞躐趿禮佛露布滿門内在關系齧镞蟠蜿颦顣牽叙人範嬗遞山肴野湋社飯十代冥王十字口秫米數墨順受四腳蛇司天台萬靈帏屏沃州人於菟毋追罅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