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体之一。形成于 东汉 初。每句五字,每篇句数不拘。用韵较灵活,可以隔句或每句押韵,可用平声或仄声韵,一韵到底也可换韵。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宋 严羽 《沧浪诗话·答吴景仙书》:“若 柳子厚 五言古诗,尚在 韦苏州 之上。” 元 杨载 《诗法家数·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起,或赋起。”亦省称“ 五言古 ”、“ 五古 ”。 清 施补华 《岘佣说诗》:“ 太白 五言古犹是 魏 晋 遗则,唯天才超妙,逸气横生,遂有尺寸未合处。” 清 黄子云 《野鸿诗的》:“迨三十七八时,奔走岭外,五古、七律始窥堂户。”《与友人论五言古诗书》:“知近方有事於五古,甚盛甚盛。”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指每句由五个字构成、不严格讲究平仄和对仗的古体诗。它起源于汉代,成熟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达到艺术高峰,具有句式整齐、语言凝练、抒情自由的特点。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五言古诗是“每句五字,句数不限,押韵较自由,不讲究平仄对仗的一种古体诗”。其核心特征包括:
汉代乐府诗(如《古诗十九首》)标志五言诗正式形成,语言质朴,多叙民生疾苦。
来源:《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
魏晋时期曹植、陶渊明等确立文人五言诗传统,题材拓展至咏怀、山水田园。
来源:《魏晋南北朝诗史》(王锺陵著)
唐代李白《月下独酌》、杜甫《望岳》等作品,融合兴寄手法与雄浑意境,代表艺术巅峰。
来源:《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氏)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白《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特征 | 五言古诗 | 五言律诗/绝句 |
---|---|---|
格律 | 平仄自由,无粘对要求 | 严格平仄规则与粘对结构 |
对仗 | 不要求工整对仗 | 律诗颔联、颈联须对仗 |
押韵 | 可换韵,韵部宽泛 | 一韵到底,限用平声韵 |
权威参考文献: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指每句五字且不受格律严格限制的古体诗。其特点与历史发展如下:
对比五言律诗(近体诗),五言古诗无对仗、平仄、句数的硬性约束。例如杜甫《望岳》虽为五言,但因对仗工整且符合平仄,实属五言律诗,而非古体。
这种诗体因形式自由,成为文人抒发性情的重要载体,对后世诗歌的散文化倾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达柱百结悬鹑白旐辨惑不知所可秤不离砣螭驾船到桥头自会直从今大舅子道契大贤虎变颠蹙雕鹫二虚赗吊妇驵庪县烘烤慧颖浑人魂衣伙计贾阁僥祸皆大欢喜劫争精楷近畿橛笔抅拦陵抑落台落着梅气没影门楗腼怍尼媪藕心钱碰蛋乔妆改扮器满则覆豕祸书镇炭火佻横跳去听懂通患同异同源异流蜿灗蔚炳慰情聊胜无险浮哮吼小儒下头袭凡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