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頂禮于佛;拜佛。《南史·張暢傳》:“百姓有罪,使禮佛贖愆。”《新唐書·傅奕傳》:“至有身陷惡逆,獄中禮佛,口誦梵言,以圖偷免。” 明 李贽 《豫約》:“除挑水、舂米作務照常外,其餘非禮佛即靜坐也。” 張懷奇 《頤和園詞》:“年高禮佛愛山莊,春老役靈移海市。”
"禮佛"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通過特定儀式表達對佛的敬仰與修行意願。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禮佛即向佛像虔誠禮拜,常見形式包括合十鞠躬、燒香、供養、誦經等。其本質是佛教徒通過身體儀軌折服傲慢心,培養虔誠态度,如《南史·張暢傳》記載古人通過禮佛贖罪。
主要方式
宗教意義
曆史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如《南史》記載南朝宋孝武帝時期已形成禮佛贖罪的風俗,唐代傅奕的《請廢佛法表》也提及囚犯禮佛現象,說明其在中國佛教發展早期已具社會影響力。
注:具體儀軌因佛教流派有所差異,建議參考《禮佛大忏悔文》等經典或咨詢寺院法師獲取系統指導。
禮佛,是指對佛像或佛陀展示敬意、敬神、供奉、恭敬地向佛陀敬獻香花、飲食、禮品等物品及做法。它是佛教信仰中一種重要的儀式和修行方法。
《康熙字典》将“禮佛”字分為兩個部分:左部“礻”,右部“彐”。總筆畫為11畫。
“禮佛”是漢語中的詞語,起源于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文化交流。在佛教中,恭敬地向佛陀敬獻供品是一種修行和表達虔誠的方式。
《禮佛》的繁體寫法為「禮佛」。
在古代漢字中,禮佛可以寫作「禮佛」、「禮仏」等形式。
1. 他每天早上都會前往寺廟禮佛。 2. 我們為祖先和佛陀共同舉行了一場莊嚴的禮佛儀式。
禮佛在組詞中可以衍生出一些相關詞彙,例如:佛教、佛像、佛陀、佛經、供奉、虔誠等。
敬佛、供佛、恭佛
疏佛、不敬佛、不信仰佛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