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頑劣不馴的馬;驽馬。《周禮·夏官·馬質》:“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綱惡馬。” 鄭玄 注:“綱,以縻索維綱狎習之。”《晉書·李雄載記》:“夫統天下之重,如臣乘惡馬而持矛也,急之則慮自傷,緩之則懼其失。” 唐 張籍 《傷歌行》:“身著青衫騎惡馬,東門之東無送者。”
“惡馬”是漢語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闡釋:
一、本義解析
“惡馬”指難以馴服的烈性馬匹。《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性情暴烈、不易駕馭的馬”。《現代漢語詞典》補充說明,此類馬常表現出抗拒騎乘或牽引的行為特征,古人因其危險性稱之為“惡”。
二、引申義與曆史語境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衍生出特殊含義。《周禮·夏官·司馬》記載“馬有圉人,掌養馬刍牧之事,以役圉師,凡祭祀、朝觐、會同,毛馬而頒之,飾币馬,執撲而從之,凡賓客,受其币馬”,其中“惡馬”特指需專門馴養的烈馬。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曾以“惡馬”比喻難以管教之人,體現詞彙的哲學延伸。
三、辭書系統收錄
《辭源》将其歸入“畜牧”類詞彙,标注讀音為“è mǎ”,并強調該詞常見于先秦至明清文獻。《中文大辭典》着重考據“惡”字的古義,指出在《說文解字》中“惡”本義為“過也”,後引申出“兇猛”含義,與“馬”組合構成偏正結構複合詞。
“惡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頑劣不馴的馬或劣馬,源自古代文獻: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比喻性情兇暴、難以相處的人:
建議在正式場合優先采用“頑劣之馬”的本義,避免混淆。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周禮》《晉書》等文獻。
百孔千創敗字班生保險裝置陂埭不共艙口乘蹑褫官廚簏廚役出衆黨見道高魔重電力系統點醒霏霏風號雨泣拂悟改換頭面梗險官秤官征國立蒿荒橫發黃草峽珈瑪見存精明強幹九則記遊巨輪捄偏刳剒浪猜老無知琉璃球龍蘭泷濤懋甸明君末庭餒腹臬使樸靜破敗僑住清辯驅山曲沼柔木燒頭戍鼓水文表輸赆駝背鑲銅木鞋閑靖險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