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没有定法;没有常道。《左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艺,徵敛无度。” 杜预 注:“艺,法制也。言布政无法制。”《国语·越语下》:“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 王引之 《经义述闻·国语下》:“‘用人无艺’者,人犹众也。言用众之道无常也。”
(2).没有极限或限度。《国语·晋语八》:“ 桓子 骄泰奢侈,贪慾无艺。” 韦昭 注:“艺,极也。” 宋 苏辙 《请户部复三司诸案札子》:“利权一分,用财无艺。”《明史·张四维传》:“文武诸臣,不达朝廷励精本意……致徵敛无艺,政令乖舛。” 严复 《<法意>按语》一五九:“至于今世,贫富相差,其在墨守之国,犹之小耳。若夫 欧 美 二洲,愈益无艺。”
(3).没有文才。《北史·阳休之传》:“子 辟彊 ,字 君大 ,性疎脱,又无艺, 休之 亦引入 文林馆 ,为时人所嗤鄙。”
“无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籍文献及不同语境来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没有准则或法度
指缺乏固定的规则或制度,常用于描述政治、管理层面的无序状态。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年》提到“布常无艺,征敛无度”,意为政令缺乏法制,赋税征收无节制。这一用法在《国语·越语下》中也有体现:“用人无艺”,指用人之道无常法。
贪欲或行为无节制
强调欲望或行为的无限扩张。如《国语·晋语八》记载“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韦昭注解“艺”为“极限”,即贪欲没有边界。宋代苏辙《请户部复三司诸案札子》中“用财无艺”也属此类用法。
缺乏才能或文采
用于形容个人能力或文化素养的缺失。例如《北史·阳休之传》提到“性疎脱,又无艺”,指某人性格散漫且无才学。
使用建议:
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描述制度混乱,取第一义;若指欲望过度,取第二义;若评价个人能力,则取第三义。古籍引用中,“无艺”多与前两种含义相关。
《无艺》这个词源自汉语,它指的是没有才艺或技艺的状态,缺乏艺术能力或专业技能。
《无艺》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无」和「艹」。它的总笔画数为15划。
《无艺》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古代文献或诗歌中的用词。在繁体字中,「无艺」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无艺」可能有不同的写法。但由于它并不常见,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我暂时无法提供。
1. 他虽然学业优秀,但是在音乐方面却完全是《无艺》的状态。
2. 这个演员虽然外表出众,却因为缺乏表演技巧而被认为是《无艺》之人。
无能、无为、无方、无技、无用、无知、无力、无害、无限、无辜等。
不艺、无才、不才、无能、笨拙、落伍、无能为力等。
有艺、有才、有能、有技、有用、有知、有力等。
闇暝卑不足道北州綳带鼻上补过饰非蟾盘鸱革宠辱存问蹙缩大哥带砺山河雕目独立王国堵墙犯寡奉勅改朝换代构变海女含垢藏疾汗流满面憨笑黄表纸黄金鹗花孽贱伎精猛敬颂考落两宫六命睩眄骡轿门牡内教坊蹑蹻檐簦抛除朋故蒲萄酒谦损日产冗赋荣衔桑弓申警伸志示问收理说古道今随肩邃曲随文析义俗物桃花粉调弄无巴壁汙莱县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