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澌的意思、春澌的詳細解釋
春澌的解釋
(1).春天解凍時水流中的浮冰。 晉 張協 《雜詩》:“飛澤洗冬條,浮飈解春澌。” 唐 韓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詩:“還歸非無指, 灞 渭 揚春凘。”
(2). 晉 張協 《雜詩》:“飛澤洗冬條,浮飈解春澌。” 唐 韓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詩:“還歸非無指, 灞 渭 揚春凘。”
詞語分解
- 春的解釋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曆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晖(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富”;
- 澌的解釋 澌 ī 盡:澌滅。 流水:“候吏還白,河水流澌”。 古同“嘶”,聲音沙啞。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春澌是漢語中一個富有詩意的複合詞,由“春”與“澌”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本義與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
本義:春日解凍時流動的冰水
- 此義項直接源于“澌”的古義。“澌”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水索也”,本指水流盡,引申指解凍時流動的冰淩或流水。《漢書·五行志上》即有“及春秋時,水出冰澌”的記載。因此,“春澌”特指春天到來、氣溫回升時,江河湖海中解凍并開始流動的冰塊或冰水混合物,是冬去春來、萬物複蘇的自然象征。
-
引申義:春日消融的冰水聲
- 隨着詞義的發展,“春澌”不僅指流動的冰水本身,也常用來形容冰塊融化、水流湧動時發出的清冷、細碎之聲。這種聲音常被文人墨客捕捉,用以描繪初春的靜谧與生機。例如清代王闿運在《到廣州與婦書》中描繪的“春澌夜響,碎玉成聲”,生動地刻畫了夜晚冰淩消融、叮咚作響的意境。
“春澌”一詞精準地描繪了春天特有的自然現象——冰雪消融、流水潺潺。它既指代春日解凍流動的冰水本身,也常被用來形容冰水流動時發出的清泠聲響,蘊含着冬寒消退、春意萌動的時序更替之美,是古典文學中極具畫面感和聽覺美感的詞彙。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對“澌”的釋義及《漢書》用例 - 漢典 (https://www.zdic.net/)
- 王闿運《到廣州與婦書》中“春澌”的文學運用 - 國學大師 (http://www.guoxuedashi.com/)
- 《漢語大詞典》對“春澌”的釋義 - 漢典 (https://www.zdic.net/)
網絡擴展解釋
“春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ūn sī,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 本義:指春天解凍時水流中漂浮的碎冰。這一釋義源自古代文獻,常用于描繪初春冰雪消融的自然景象。
- 異體字:也寫作“春凘”,兩者含義相同。
2.出處與例句
- 晉代張協《雜詩》:“飛澤洗冬條,浮飙解春澌。” 此處“春澌”形容春風化解浮冰的動态場景。
- 唐代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灞渭揚春凘。” 同樣以“春凘”指代融冰,展現季節更替的意象。
3.其他說明
- 文學意象:常與“春風”“冬雪”等詞搭配,用于詩詞中表現冬去春來的自然變化。
- 相關成語:如“春風野火”“春露秋霜”等,均以季節元素表達時間流逝或情感隱喻。
“春澌”是一個兼具自然描寫與文學意境的古漢語詞彙,多用于詩文創作。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用法,可參考古典詩詞集或相關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跋馬保持北京猿人備忘博簺不堪七長鲸赪面赤苦蹙頓寸功大陸理性派道家大煞風趣點用釣具咚咚高號銅功實缑蒯拐子匦院古楂何向尖新膠粘機臣界沙金疊金铤局束狂狡類族楞坎靈雞麗文露蔓螞蝗聶切披腹虔肅起功窮頭氣體龜茲闆爇客三明治三身殿山墟折除紳冕適賢堂個外臣吳分武議下發相萬香象仙人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