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急難。《三國志·蜀志·許靖傳》:“自流宕已來,與羣士相隨,每有患急,常先人後己,與九族中外同其飢寒。”
“患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核心含義
“患急”指緊急的危難或困境,強調在危急情況下的緊迫感。部分語境中也可引申為因急難而産生的憂慮情緒。
詞語結構
由“患”(憂慮、禍患)與“急”(緊急、急迫)組合而成,屬于偏正結構的合成詞。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許靖傳》:“每有患急,常先人後己,與九族中外同其饑寒。”此處“患急”指共同面對的急難困境。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曆史事件或文言語境,如戰亂、災荒等集體性危機,或表達對緊急事務的擔憂。
與成語的區分
有部分資料(如)将其歸類為成語,但主流詞典未收錄此說法,建議視為古漢語詞彙。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中。日常表達“緊急困境”時,更常用“危機”“急難”等替代詞。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便結合上下文解讀。
《患急》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遭受災害或疾病而急迫困難的狀态。
《患急》的部首是心(xīn),總筆畫為8。
《患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的“患”指的是病痛、困苦,而“急”表示緊迫、迫切的意思。
《患急》的繁體字為「患急」。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患的寫法為「患」,急的寫法為「急」。
他遭受車禍而陷入患急之中。
患病、患難、患者、急症、急迫。
危急、急迫、緊要、急需。
安穩、平靜、寬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