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onomize on food and clothing] 生活節儉
我願鄰曲謹蓋藏,縮衣節食勤耕桑。——宋· 陸遊《劍南詩稿·秋獲歌》
謂省吃省穿,生活節儉。 宋 陸遊 《秋穫歌》:“我願鄰曲謹蓋藏,縮衣節食勤耕桑。”亦作“ 縮衣節口 ”、“ 縮衣嗇食 ”。 宋 蘇轼 《乞不給散青苗錢斛狀》:“農民之家,量入為出,縮衣節口,雖貧亦足。” 清 梅曾亮 《崔恭人墓志銘》:“母縮衣嗇食,區畫綜理,未嘗使大人憂。”
“縮衣節食”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在經濟困難或需要節儉時,通過減少衣物和食物的開支來維持生活,形容生活極度節儉。
字面拆分
出處與用法
近義詞與辨析
該成語的讀音需注意多音字:“縮”在成語中讀suō(而非sù),“節”讀jié。
縮衣節食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指的是收斂生活,節制飲食,以節省開支或者減少消耗,從而達到理財或減肥的目的。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縮衣”和“節食”兩個部分。
“縮衣”一詞中,“縮”是由“衮”和“寸”兩個部首組成的,表示衣物緊縮,身上的衣服緊貼着身體。而“節食”一詞中,“節”是由“艹”和“比”組成的,表示克制,節制。這兩個字各自都含有自己獨特的部首和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人們在經濟拮據或者食物匮乏的時候,常常會采取縮減衣物和限制飲食的方法,以適應現實局限。這種生活方式被形容為“縮衣節食”,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在繁體字中,縮衣節食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體形狀略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其意思和用法并無太大變化。
例如,古代常用的寫法為「縮衣節食」,形狀稍有差異,但所表達的含義相同。
以下是一些縮衣節食的例句:
1. 為了存錢買房,他開始縮衣節食,每月節省開支。
2. 她不再購買昂貴的衣物,而是選擇縮衣節食,将儲蓄用于旅行。
3. 縮衣節食是一種艱苦的生活方式,但對于理財有很大幫助。
與縮衣節食相關的組詞有:緊縮、節儉、精打細算。
與縮衣節食意義相近的詞有:節約、勤儉。
與縮衣節食意義相反的詞有:奢侈、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