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utilation]∶傷殘等所緻的四肢或器官缺失
(2) [incomplete;fragmentary]∶不完整;部分缺如
稿頁殘缺
缺損,不完整。《漢書·藝文志》:“ 周 室既微,載籍殘缺。” 唐 劉知幾 《史通·古今正史》:“ 漢 記殘缺,至 晉 無成。” 明 陳子龍 《望仙樓》詞:“回首山河殘缺,燈燼乍明還滅,腸斷誰堪説?” 柳青 《<創業史>題叙》:“﹝榆樹﹞長的比那殘缺的土圍牆還高了。”
“殘缺”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殘”與“缺”兩個語素構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缺少一部分,不完整”,特指物體或事物因外力破壞或自然損耗導緻整體性缺失的狀态。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标注為形容詞,常用于描述文獻典籍、建築器物、身體機能等領域的缺損現象。
從字源結構分析:“殘”在甲骨文中以“戋”表聲,本義指毀壞,《說文解字》釋作“賊也”;“缺”的金文字形從缶(瓦器)從夬(決裂),原指陶器破損。二字組合後形成遞進式語義,既包含破壞過程,又強調結果的不完整狀态。
該詞具有三層核心語義:
在語法應用層面,“殘缺”可作謂語(如“典籍殘缺”)、定語(如“殘缺的壁畫”)、賓語(如“彌補殘缺”)。近義詞“缺損”側重功能性缺失,“破損”強調表面損壞程度,“殘破”多指整體性毀壞。反義詞體系包含“完整”“完好”“健全”等詞彙。
參考文獻:
“殘缺”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事物因不完整、缺失或損壞而呈現出的非完滿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物理層面
指物體因破損、老化或外力作用導緻的形态不完整,如“殘缺的陶器”“斷臂的維納斯雕像”。
抽象概念
生物學/醫學
指身體器官或功能的缺失,如“先天性肢體殘缺”。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領域的應用(如藝術中的殘缺美),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白棉白素抱枝拾葉蔔征蠶室承緒赤诏齱齵大幹物議大馭動蕩不安鬥龍舟梵境發聞風雲之志撫躬自問垢污骨董囊過厚還神寒顫好沒生鶴唳華亭花車花花太歲毀絶火煙交孚甲香羁厄極苦積浪金漿玉液樂欲柳拐子龍服镂空蟒袍髦民南公涅面飄速剖決曝昳器滿将覆青工輕下慢上親上做親折納省元時儁使眼色受賂托理玩火危旌卧褥香爐先君小眠楔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