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枸桹 ”。
枸榔(gǒu láng)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名詞,特指一類熱帶、亞熱帶地區生長的棕榈科喬木植物及其果實。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植物學特征兩方面進行詳細說明:
名詞釋義
指棕榈科(Arecaceae)中的特定喬木樹種,其樹幹高大直立,葉片呈羽狀分裂,果實為核果,外形類似槟榔但較小。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地方性植物志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6卷第1283頁。
别名關聯
部分地方志中,“枸榔”與“桄榔”(Arenga pinnata)存在混用現象,但嚴格意義上,“桄榔”為糖棕屬植物,而“枸榔”多指棕榈科中果實可食或纖維可利用的其他樹種。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13卷第1分冊,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125頁。
形态描述
分布與用途
主要分布于中國海南、雲南及東南亞地區。其莖髓可提取澱粉(如桄榔粉),纖維用于編織,果實部分地區作藥用或染料。
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五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科學出版社,1976年,第394頁。
“枸榔”一詞最早見于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枸榔生滇南,樹似桄榔而小,實如槟榔……土人取其實為藥。”說明其與傳統槟榔屬(Areca)植物存在形态差異,且具藥用價值。
來源:《植物名實圖考校注》,吳其濬著,中華書局,2019年重排版,卷三十七第521頁。
綜合上述文獻,枸榔的核心定義為:一種分布于熱帶地區的棕榈科喬木,以果實特征及經濟用途為辨識标志,需注意與桄榔、槟榔等近緣物種的區分。
“枸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植物學分類,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植物學相關文獻。
八部白日夢伴送包袱抃轉冰霜察按插條赤蓋崔蔡頂望凍草督繕風痺豐有綱署缟纰供銷攻虛雇托孤往寒厲好頭狠虐謊皮匠混冥賤胥解械旌招九嶷舉薦峻速離懷柳菌龍羹落葉闊葉林幂曆名才納禮牛角號疲乏不堪破陣千裡猶面跂及芹獻嚷罵缫演山腋身榦詩僧適野謀石榞收屍疏粝桐華煙亡民武廕祆神遐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