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急。《六韬·絕道》:“凡帥師之法,當先發遠候,去敵二百裡,審知敵人所在。地勢不利,則以武衝為壘而前,又置兩踵軍於後,遠者百裡,近者五十裡,即有警急,前後相救。” 唐 杜甫 《夕烽》詩:“照 秦 通警急,過 隴 自艱難。” 清 李漁 《奈何天·密籌》:“目下邊報警急,若要打仗,我們是不去的。”
“警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危急,多用于描述緊急、危險的狀态,尤其在軍事或突發事件的語境中。
基本釋義
指形勢或事态非常緊急、危險,需立即應對。例如《六韬·絕道》中提到的軍事部署:“即有警急,前後相救”,強調戰時的緊急應對措施。
文獻用例
使用場景
常見于古代軍事策略、文學作品或曆史記載,現代使用較少,但可引申到突發公共事件、災害等需要快速響應的緊急情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相關詩詞,可參考《六韬》或杜甫詩作等文獻原文。
《警急》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情況緊急或需要緊急注意或處理的意思。
《警急》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警」和「急」。
「警」字的部首是「言」,它的筆畫數是11。
「急」字的部首是「心」,它的筆畫數是9。
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警急」的本義是古代小報傳遞消息的信號。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出現緊急情況時,人們會利用烽火、警鐘等方式傳遞警示信號,以便及時通報消息。
在繁體字中,「警」字和「急」字的形狀和簡體字相似,沒有明顯的差别。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如「警」字的古代寫法較為獨特,形狀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仍能辨認。
1. 醫生警急地搶救傷者。
2. 警察接到緊急報案後,立即趕往現場。
警察、警告、警惕、警示、警覺等。
近義詞:緊迫、緊張、危急、緊要。
反義詞:安穩、平靜、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