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expected] 出于意料之外;突然
事情发生得很兀突
(1).高耸突出貌。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慕义》:“但见四山兀突,一水濴洄。”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矼之兀突独耸者,为 光明顶 。”
(2).突然。 鲁迅 《彷徨·孤独者》:“但到春天,忽然听说他已被校长辞退了。这却使我觉得有些兀突。” 茅盾 《锻炼》二四:“ 陈克明 这一问太兀突了, 胡清泉 似乎一怔。”
“兀突”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读音和语境有所不同,具体解释如下:
突然、出乎意料
指事情发生得突然或超出预期。
例句:鲁迅在《彷徨·孤独者》中写道:“这却使我觉得有些兀突。”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事件、情绪或对话的转折(如“事情发生得很兀突”)。
高耸突出的样貌
形容物体(如山石、建筑)高耸或地形突兀。
例句:明代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记》中描述黄山:“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
提示:现代汉语中,“兀突”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学作品或特定方言。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词典来源。
《兀突》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指突出、突兀、高耸等。它形容物体或景物突出而显得特别突出或突兀。
《兀突》的部首是“兀”,总共有7个笔画。
《兀突》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兀”最初是描述人头顶无发而呈秃顶的形状;而“兀”也可以单独用来形容物体或景物突出。而“突”则是形声字,由“穴”(指洞穴)和“属”组成。而繁体字“鬱突”是《康熙字典》中的收录字形。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陈寿·三国志》中的魏志使用了“突兀”来描述山势险峻的地貌,表现出了突兀的山峰和山脉。
1. 这座山顶上的石壁兀突而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他突然站立起来,身形兀突地挡在了门口。
3. 这座古塔兀突于平原之上,成为了周边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1. 兀自:孤僻,自行。
2. 突飞猛进:形容事物发展迅猛、突然。
1. 突出:突显、显著。
2. 骤起:突然升起、猛然挺起。
1. 平坦:水平、平整。
2. 平缓:缓慢、不陡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