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士的意思、進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士的解釋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錄取後為進士。明清時稱殿試考取的人

詳細解釋

(1).古代指貢舉的人才。《禮記·王制》:“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 鄭玄 注:“進士,可進受爵祿也。”

(2).薦舉賢士。《墨子·親士》:“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3).科舉時代稱殿試考取的人。 明 清 時,舉人經會試及格後即可稱為進士。 唐 姚合 《寄舊山隱者》詩:“名在進士場,筆毫争等倫。”《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京會試,又中了進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屬。”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多久以來,文人隻出了個翰林即 熊希齡 ,兩個進士,四個拔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核心概念,其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進士是科舉考試中通過最高級别(殿試)的及第者稱謂。該制度始于隋朝(605年),延續至清末(1905年),是選拔官員的核心途徑。其名稱最早可追溯至《禮記·王制》,原指推薦賢才給朝廷,後成為科舉最高功名代稱。

二、考試體系

  1. 層級結構

    • 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進士需通過殿試才能獲得資格。
    • 宋代起,殿試由皇帝主持,成為進士錄用的必經環節。
  2. 考試内容

    • 隋唐時期以詩賦為主,明清增加經義、策論等内容。

三、等級與授官

殿試結果分為三甲:

四、曆史地位

五、制度影響

作為古代選官制度的核心,進士科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但也因側重文學而受诟病。其存續1300餘年,深刻影響了中國政治與文化生态。

如需了解具體曆史人物案例(如張謇、譚延闿等進士出身的名臣),可參考中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進士

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稱號,意為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得功名,進入仕途的士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進士的部首拆分為從“辶”(辵)部和“土”部,其中 “辶”(辵)部為進的部首,表示行走的意思;“土”部為士的部分,表示土地或人。

進士的筆畫為10畫,其中“進”有7畫,“士”有3畫。

來源和繁體

進士一詞最早的出處可追溯至西漢時期,即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它源于當時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作為一種榮譽稱號,給予通過科舉考試的士人。

在繁體字中,“進士”的“進”字通常保留原來的形狀,而“士”字的上部則改為“䚥”(士的上部的繁體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作“進士”的方式可能存在一些變體,但基本上與現代相似。以清朝為例,在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代皇帝的時候,出現了“復”字式的寫法,也就是進士字中間的部分采用了“復”(豐滿)這個字的形狀。

例句

他通過艱苦的學習,成功考中了進士。

組詞

進士隊,進士科,進士試,進士榜,進士頭銜

近義詞

及第、金榜、狀元

反義詞

落第、不及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