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姑所居處。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瑤光寺》:“尼房五百餘間,綺疏連亘,戶牖相通。”
“尼房”一詞的解釋可從以下兩個層面展開:
字面意義:指尼姑的住所,即佛教中女性出家人(比丘尼)的居所。該詞最早見于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瑤光寺》的記載:“尼房五百餘間,綺疏連亘,戶牖相通。”
比喻義:形容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難以解脫。這一用法源自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中的故事,以尼姑無法離開佛寺為喻,表達受困狀态。
兩種含義的權威性存在差異:
尼房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尼姑住的地方。可以理解為寺廟或尼院。
尼房的部首是小,部首筆畫數為3;尼字的筆畫數為4,房字的筆畫數為8。
尼房一詞來源于古代佛教文化,尼指尼姑,房指房間或住所。這個詞在繁體字中保持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尼房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然使用尼房這兩個字來表示尼姑住所。
1. 媽媽去參觀大佛寺,看到尼房裡的尼姑在念經。
2. 小明的姑姑是個尼姑,她的居所是一座幽靜的尼房。
尼房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如尼房道場、尼房住持等。
尼房的近義詞可以是寺廟、尼院等,它們都指代尼姑居住的地方。
尼房的反義詞可以是尼姑居所的對立面,比如尼姑的家和尼姑的出外行腳。
【别人正在浏覽】